第一及第二型徙置大廈
- 檢視


1953年聖誕夜石硤尾大火過後,災場原址實行石硤尾邨徙置大廈地盤平整工程,用作興建樓高六或七層的徙置大廈,可謂政府對於徙置問題作出的長遠解決方案。
石硤尾徙置屋邨第八座一間天台學校。徙置屋邨的天台學校一般由基督教或自願組織開辦,為租戶的子女提供基礎教育,位置非常便利,學費廉宜。儘管學校的設施簡陋,師生關係卻不失親厚。
大窩口徙置屋邨裡的塑膠花外發工分發中心。這門業務是邨內家庭主婦重要的收入來源。
這是由一間基督教團體在柴灣徙置屋邨營運的福音醫療車。
由一間基督教團體在柴灣徙置屋邨營運的「牛奶吧」。及至1960年代以前,偶爾仍會在一些早期的徙置屋邨發現居民營養不良的情況。
柴灣徙置屋邨的小販市集。香港政府興建小販巿場,旨在容納本來團在屋邨露天空地擺賣的非法小販。此舉卻沒有令流動小販絕跡,每有機會,他們仍是豎立臨時的搭建物營業。
紅磡徙置屋邨屬於徙置事務處所建造最小型的徙置屋邨,只有四座徙置大廈。
一個主婦在單位內幹活。
石硤尾徙置屋邨天臺學校的一群學生。儘管學習的條件貧乏,與家人蝸在斗室中生活,沒有自己的床鋪,甚至沒有安靜的地方可以安坐下來做功課,卻無損學生的心情,個個活潑開朗。
一輛福音醫療車停泊在石硤尾徙置屋邨內為居民提供醫療服務。
一群小童在東頭村徙置屋邨的幼稚園內聚集。
1960年代,石硤尾徙置大廈被視為旅遊景點,大部分旅行團都會到此一遊,稍作參觀。
橫頭磡徙置屋邨的公園在1975年被清拆,後來原址建成樂富地鐵站和樂富中心。
著名的香港電台電視劇「獅子山下」原本以圖中橫頭磡徙置屋邨其中一座大廈為背景。前面是香港賽馬會診所。
位於繁忙街道旁的石硤尾徙置屋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