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130 項結果,共26025項結果 , 0.025s
縮小搜索條件
關鍵字source=collections 

找到相关结果约 26025条,用时0.025秒
廖桂英的母親和很多親戚都在興華電池廠工作,而她和丈夫亦在廠內認識。丈夫在興華擔任師傅前,曾在藥房工作,剛好廖桂英的母親亦在藥房工作,因此兩人便有相識的機會。兩人當時一起去旅行,閒時又到油麻地的廣智戲院看工餘場。當時興華仍在旺角,他們經常在下班後,一起由旺角走路到油麻地看戲。另外,他們有時更從旺角步行到荔園遊玩。結婚後2年大女兒出世,由廖桂英的母親照顧。廖桂英在旺角的住所高峰時期曾一共住了8個人(編按:廖桂英共有4女1子,加上他們夫妻以及廖桂英母親,全家共有8人)。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2-05-09
陸流英丈夫在鷹揚街開製模工場「永明工藝社」,創辦時已領有工廠牌,最初永明只有夫妻兩人經營,陸流英替丈夫開單和攪石膏粉,間中幫忙收數,客人有求於永明,大多攜支票上門付款。夫妻育有一子一女,1965年長女出生後,陸流英主力煮飯和照顧小孩,當時工場已上了軌道,丈夫便登報請學徒幫忙。學師維期數年,學徒每天工作9小時,初時夜宿工場;客戶急於起貨時,丈夫要在晚上加班。直至子女先後入學後,陸流英才有空幫忙廠務,最初她學習替剪水口,當年丈夫已在觀塘設廠。永明只做石膏模,沒有啤塑膠製品,模具以杯墊為主,款式多元化,如蘋果型和啤梨型;丈夫學歷不高,不能製作太複雜的模具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5-08
1960年代陸流英每天起床後出外飲茶,然後送子女返學,再回鷹揚街住家工場永明工藝社幫忙,臨近中午她要買餸,替丈夫和2名伙記煮飯。飯後休息1小時,1點後再開工至6點晚飯,伙記(學徒)在6點下班,晚上只有丈夫加班。初時伙記在工場留宿。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5-08
陸流英認為土瓜灣環境較雜,不適合子女成長,她聽聞有豬肉佬、賣菜佬擅自帶別人的小孩去玩。夫妻最初住在鷹揚街的住家工場,子女出生後,為免子女留在危險的工場,夫妻便透過介紹,另租麟祥街10號三樓的單位,一家四口搬入新居,鷹揚街單位只作工場之用。麟祥街的單位同樣是560呎,初時月租200多元(編按: 後更正為260元)。子女在此出生和成大,直至婚後遷出,恰巧業主又收樓,夫妻便搬回鷹揚街住,重新裝修單位。他們在麟祥街租樓多年,大廈住客亦請他們幫忙互委會的事,但未有應邀出任。 陸流英不希望十三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5-08
梁佩貞在利記布廠每天工資2至3元,工作12小時,朝七晚七,1小時用膳,沒有假期。工人當中以教授使用機器的師傅收入較高,漂染、拉紗、織布的工人收入相若,每月數百元。妹妹學師後懂得打紗。梁佩貞介紹打紗工序。工人收入取決於紗的質量。織布收入高於打紗。 和平後,上海多紗廠搬來香港,故香港的紗廠較布廠多。加入紗廠工作需要介紹和擔保,紗廠要求工人年齡介乎18歲至22歲。部分工人是同鄉。當時工人只要有技術便不愁工作。後來紗廠貼街招聘請工人,新人有相熟工人在廠內,不用考試。 <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0-03-01
1973年離開興華電池廠後,羅沛做過不同工作,例如擔任貨車司機,又曾在國泰航空公司和皮革廠做工。1976年他返回興華,擔任維修部主管,當時他已40多歲,做了3年8個月後,由於公司被美國永備電池集團收購,將由外國人管理土瓜灣的廠房,因此即使老闆提議為羅沛找翻譯,他亦堅持第二度離開興華。再度離職後他到國際電池廠擔任維修的工作,工廠搬到澳門後,他亦到澳門工作一段時間,其後辭職回港。不久又有老闆邀請他和幾位工人到孟加拉做電池廠的主管,他做了6個月後回港。回港後羅沛有段時間做貨車司機,1993年他受女婿的邀請,到內地從事紙箱生產的工作,2005年正式退休回港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5-16
 廖桂英每天早上7點上班,12點是午飯時間,工人有1個小時休息,午飯時她會到不同地方吃飯,當時土瓜灣有很多的寮仔提供午飯,主要集中在下鄉道附近,大部份女工到這些地方用膳,價錢各有不同,大約是3至5元,有飯有餸,午飯後工作至6時左右。遇上趕貨的日子便要加班,不過情況不常見。加班一般是1、2小時,廖桂英更試過在清晨5點上班。如有女工清晨便回廠工作,廠方在7時便給每人派兩片麵包作早餐。(編按:下鄉道寮仔售賣的餸菜主要分3元和5元兩種,3元的是較易煮的餸菜如炆薯仔,5元餸菜可能有魚。寮仔佔據整條下鄉道,它們用棚搭建,同時亦提供枱櫈給前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2-05-09
陸流英認為土瓜灣環境較雜,不適合子女成長,她聽聞有豬肉佬、賣菜佬擅自帶別人的小孩去玩。但她不希望十三街重建,她已適應了舊樓的居住環境,對街道和鄰居都很熟悉,不想重新適應。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5-08
盤利製衣廠位於近馬坑涌道的一段九龍城道(今土瓜灣體育館旁),後面是昌華工廠大廈。盤利設於一座8至9層高工廠大廈的三樓,佔地約1000呎,大廈有升降機,全座都是工廠。盤利主要生產混合絲女裝恤衫,屬於下價時裝,出口中東為主,郭桂琼見過外國客戶巡廠。盤利屬於大廠,自行接單,生產全件成衣,沒有外發工序,部門有裁床、熨部、鈒骨、車位、查衫、包裝。鈒骨位約有10個,工人要兼顧納膊、上袖和埋夾,完成後再交車位車衣領、袖、腳,車位約有8至10個;盤利沒有品檢部門,但有1至2個查衫工人。盤利廠長許先生頭腦精明,經常想辦法簡化車衣工序,盤利結業後與人合資在九龍城碼頭附近開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4-02
吳鴻安2004年起出任三姓祖司理,接替1996年逝世的叔公吳楊見。三姓祖由衙前圍吳姓、李姓、陳姓的祖堂,陳朝賢祖、李成溪祖、吳成達祖分別是三姓的祖先。陳姓人早期已搬到將軍澳定居,吳、李兩姓仍留在衙前圍。吳姓人丁最為興旺,有不少田地收租,人數最少的是李姓。三姓祖的物業包括天后宮及旁邊的眾所,亦可能包括魚塘(編按: 衙前圍的護城河)。吳鴻安約6歲時,眾所是村民晚上玩音樂和學唱歌的地方,戰後房屋倒塌,有一對梅縣來港的夫婦,原址重新搭屋,安置了幾台織布機,經營織布生意。他們一直以簽香油代替交租,2004年吳鴻安曾與三姓祖各代表、鄉長吳九和梁錫麟等人,請老婦重新
  • 口述歷史檔案庫
首頁  上一頁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下一頁  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