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100 項結果,共26025項結果 , 0.031s
縮小搜索條件
關鍵字source=collections 

找到相关结果约 26025条,用时0.031秒
當年永南製衣廠租用新碼頭街一幢大廈的十樓作廠房,共有1萬多尺。當時新碼頭街有兩座工廠大廈,其中一座現已改建成商業大廈,地下用作維修汽車。當年土瓜灣十三街及新碼頭街週邊有不少紗廠,海心廟附近亦有工廠,旭日街的工廠以塑膠廠、製衣廠為主。當年永南所在的大廈對面是今日的偉恆昌新邨,該處改建住宅前亦是紗廠。永南的大廈其他樓層多由紗廠租用,紗廠的打紗機令全座大廈經常震動,同時棉絲在大廈一帶徘徊,幸好當時永南製衣廠已有冷氣,開工時關閉窗戶。 大廈其中一層是飯堂,飯堂由上海人管理。永南在十樓的廠房很方正,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3-22
1976年羅沛返回興華工作時,發現土瓜灣有不少變化,例如偉倫紗廠已經清拆,變成偉恆昌新邨,海心廟一帶已經填海,不需要再坐船到海心廟,不少小型的工廠亦已搬走。他第二度離開興華以後,海心廟範圍已出現了不少新式工廠大廈,今天偉恆昌新邨以外,週邊都是工廠大廈。興華電池廠後面曾有一座山,山上有數個防空洞,另外亦有一間房屋,山腳對正興華廠房的後座。羅沛從其他工人口中得知,原來電池廠後座的地皮原來屬於捷和鋼鐵廠,由於捷和跟興華的老闆都是商會的成員,互相認識,因此捷和在該範圍興建了廠房,再出售給興華電池廠。後期整座山都已掘走,成為今天的土瓜灣公園,該範圍亦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5-16
六七暴動前超光燈泡廠因生意理想,在美善同道開分廠,租用一座舊唐樓的二樓閣仔,部份工序便從上鄉道的正廠(二樓和三樓)搬到分廠。美善同道位於內街,租金較便宜,附近有不少公務員樓宇,分廠對面是警察宿舍。分廠雖在住宅大廈,但仍有領工廠牌。羅景熙認為燈泡山寨廠一般做非危險工序,沒有領取廠牌。暴動後羅景熙一家搬入觀塘,原來的家庭工場繼續運作,只從事試火和包裝等工序,主要由母親和外婆動手,工場已沒有請女童工。搬家觀塘後羅景熙和兄弟姐妹已較少幫忙生意,他只替父親管理財政,直至工廠結業。內地改革開放初年,超光將主要工序外判至東莞的燈泡廠,對方按超光送交的貨物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2-18
石師傅婚後育有5名子女,一般工人亦生很多小孩,生活十分困難。晚上他與妻子回廠釘書賺外快,在廠房的三樓工作,主要釘裝聖經,工費逐本計算。這不算是正規工作,公司將工作外發給自家員工,但不准他們逗留太晚,以免影響明天的表現,石師傅曾見過有人偷偷爬入廠開工。星期日他又做熨金、摺書等兼職,當年有中華的同事離職創業,在北角、灣仔等地開印刷廠,他便聯同幾位較熟的同事前往幫工。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6-05
梁方指工人當年食午飯有幾種方式。一是由工廠提供伙食,以大盤送飯到工廠,廠方在廠房內間出類似茶水部的食飯地方。此外,當年有餐廳在明倫街租了某大廈的一層提供伙食,梁方中午時與工友走到明倫街食飯,餐廳提供長包1個月伙食,大約每餐1.21元(編按:梁方指當年他們有6個人食飯,但只向餐廳表示要5個人的伙食,6個人分擔5個人的飯錢,以此減輕伙食費。)當年一碗牛肉飯也賣8毫至9毫,每次工人到餐廳食午飯前,都要報上吃飯人數,大多是5至6人坐一枱。因地方不足,一個人很難前往食飯。 另外,永南所在大廈一家紡織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3-22
1933年胡惠強生於家鄉清遠,他是家中長子,下有四弟和兩妹。家中有田有地,因父親未有善用,導致家境較差。胡惠強10歲開學,讀至13歲輟學,抗戰勝利後他到廣州做學徒,學習製作燈罩和噴油。他在廣州解放後翌年(1950年)來港,到大坑東木屋區投靠親戚,經鄉里介紹到灣仔一間舖頭打工,月薪15元,每天工作16小時。該鄉里亦是伙記,店舖賣涼茶、生草藥和煙仔等貨。半年後家鄉土改,這位鄉里辭工回鄉分田,但胡惠強不想耕田,決定繼續留港。 他在舖頭打工6年,期間一直閱報覓工,21、22歲時獲元州街(編按: 後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5-27
興華早在旺角道設廠時期,就已成立足球隊,羅沛指這不算是正式的足球隊,但閒時亦到麥花臣足球場或廣東道的小型球場踢波,更有自己的球衣。廠房搬入土瓜灣後,由於男工的工作較忙,踢波的次數減少,同時土瓜灣的球場較少,他們仍然在旺角麥花臣球場踢波。羅沛指出興華的足球隊,有時跟其他工廠的工人在貴洲街馬路踢足球,更曾與捷和鋼鐵廠的男工為爭奪場地而發生衝突,不過這只限於言語上的衝突。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5-16
由於羅沛是興華電池廠的長工,可在公司飯堂吃午飯。興華在旺角開廠時期,沒有正式的飯堂,廠方只在天井設立一個臨時飯堂讓工人食午飯,搬到土瓜灣後才有正式飯堂。12點午飯時飯堂有超過100人,每圍可坐約10人,單單機器部就已佔了5圍,可見機器部的工人十分多。當時的餸菜較為簡單,主要有炒菜、蒸魚等,最常見的為牛肉炒豆角,工人都稱這道菜為「牛魔王」。午飯時間有1小時,因此工人食完午飯後,有時在工廠門口的無車馬路踢足球。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5-16
李蓮小時侯住在舊式七層大廈徙置區(編按: 前大環山公屋),10多歲時已從環字八街的山寨廠接外發工,當年她仍在求學階段。她透過街招找外發工,當年街上貼滿A4紙的街招,上面寫「招請XX」,並留有工廠地址,她亦按地址找到塑膠山寨廠,拿塑膠花回家穿,最難處理的是吊鐘花,組裝花桿和花朵不易,雖然手指頭很痛,因可自力更生幫補家庭,她仍享受做外發工。她住過徙置區和木屋區,家家戶戶清貧,連幾歲小孩都要穿膠花。她認為自己10多歲時已很成熟和大膽,在土瓜灣、新蒲崗看見工廠大廈的街招,便上門拍門見工,當年入職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0-03-19
羅沛指自己雖然學歷不高,在大陸時只曾讀過幾個月書,未曾讀過任何關於機械的科目。羅沛來港後曾讀過幾個月夜學讀書,但共產黨主政後就沒有再讀書。他製作電池黑物時,自行改善生產方法。當時一般工人將把電芯壓成平頂,但平頂令炭精有機會流入電芯,導致走電,羅沛將電芯壓成圓頂,解決走電的問題,得到老闆的讚賞。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5-16
首頁  上一頁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下一頁  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