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0 項結果,共26025項結果 , 0.031s
縮小搜索條件
關鍵字source=collections 

找到相关结果约 26025条,用时0.031秒
1957年起他便在土瓜灣居住,至今已有50多年,他認為生活環境不斷改善。他感慨當年不講究人權,他曾與妻子和3個子女住上鄉道的板間房,過年時只用雞皮紙甚至報紙翻新間板,間板高不及天花板,全無私隱可言。他們房間很小,一張床便佔了大部份空間,天冷時3個子女睡床,夫妻住在地上,雙腳要伸入床底。他認為今天的劏房環境已不錯,當年住到劏房已「發達」;他們搬入馬頭圍邨時如同中了六合彩,小孩興奮地隨屋跳。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3-26
羅景熙家在土瓜灣上鄉道經營超光電泡廠,趕製出口的聖誕燈飾是全年最忙的時候,10月貨物落船後便是淡季,其餘時間超光向本地電筒廠和收音機廠供應燈泡,此乃年終不斷的訂單,不必趕及死線。羅景熙感慨童年沒有課外活動,課餘都在製作燈泡,唯一的娛樂是淡季時到華樂戲院看工餘場。華樂約位於榮光街和銀漢街交界,當年播放粵語片為主,但羅景熙與兄弟看的工餘場大多是西片,約在下午5點放映,戲票只需5毫。 羅景熙憶述午飯時超光樓下佈滿流動熟食檔,商販在11至12點開檔,供應飯菜、粥、炒麵、炒粉等。蹲在路邊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2-18
興華電池廠的男工經常舉辦聯誼活動,例如他們組織了足球隊,1960年代工人獲准星期日放假後,男工又舉辦一日旅行等活動。主辦者通知各部門的部長活動詳情,再由部長向員工轉達。有興趣的工人可報名參加,先到先得,當年工人大多與家人參加活動。廖桂英指不少男女工人先在廠內認識,然後拍拖和結婚。她指當年男工很容易結識女工,有時約對方到戲院看電影,星期日又有機會一同旅行。另外,廖桂英透露昔日在小廠工作的女工,亦會結識其他工廠的工人,例如製衣廠的裁縫。(編按:當年男工自發舉辦旅行,他們租車去不同的地方例如鹿頸,工人報名參加時,可同時替家人報名,當時廖桂英經常一家參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2-05-09
永南的廠方為統一工人的上班時間,僱用任錫五汽車公司的接駁車接送工人,工人要付車費。這類車原用於運輸,車身兩邊各有一排木椅,上面用帆布覆蓋。當時設有旺角、深水埗等數條路線,每區大多只設1至2站,開車時間十分準確。公司為鼓勵工人準時上班,設立了勤工獎,以15天出糧一次計算,即工人15天內沒有遲到,可獲一天的工錢獎勵。如工人全年未曾曠工或請假,每天又準時上班,廠方另外頒發年獎。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3-22
1969年因生意擴張,廠房地方不足,胡惠強租入鷹揚街3號二樓設廠。事緣他接了一單大生意,AAA塑膠製品廠(位於順寧道)老闆從洋行接到意大利客人的訂單,以軟膠生產掛車頭的動物吊飾,如蛇、鱷魚、昆蟲等,當年香港未出現同類產品。AAA老闆請永明起模,胡惠強成功替他做出模具。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5-27
1980年代初胡惠強結束觀塘的工廠,返回鷹揚街14號經營製模工場,當年他工作不算緊張,一來有4、5位伙記在廠幫忙,二來子女又已長大,此時起他與太太便組織互助委員會。早前樓宇有些不成形的管理,有位伯爺婆住客逐戶收錢安裝樓梯光管,胡惠強認為不合時宜,提議成立一個互委會,每戶每月交錢,形成一個基金,應付樓宇各項開支。眾人推舉胡惠強出任互委會主席,他認為自己有空閒,為了公益便應允,合共做了約20年。他與太太革新收錢的辦法,由以往的上門逐戶收錢,改為各戶向互委會交錢,省卻不少時間。基金主要用於安裝光管、安裝鐵閘、交電費、修葺石屎剝落的樓梯等,互委會初時沒有定期開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5-27
潘桂開來港初時住在紅磡,在黃埔船廠學師。黃埔船廠後來搬往青衣(編按: 黃埔船塢在1973年遷往青衣),潘桂開沒有跟隨前往,他經朋友介紹轉行織造業,初到浙江街的萬和織造廠幫忙,他做了2年長工,由於老闆沒有加薪,他與同事陳師傅一起辭職。此後他在做本港(編按: 即產品本地市場)的毛衫廠打工,其中在長沙灣青山道的標準織造廠任職2年,隨後轉到黎智英開辦的公明織造廠。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3-25
潘桂開在黃埔船廠打工時住紅磡,逢星期日不用上班,他大多與師兄弟出門買柴和木糠,這些都是當年的燃料。平日晚上放工後,潘桂開間中與伙伴到油麻地遊玩,到寶慶戲院看大戲,或到平安戲院旁邊聽人講古,《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故事都聽得津津有味。當年彌敦道沒有街燈,兩旁都是大樹,他們在寶慶戲院看完戲已12點,驚恐地走在漆黑的大路上,回家後伯爺便罵潘桂開為何這麼晚才回來。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3-25
陳國民與4人合夥創辦生產電熱水器的公司,初時他們在其中一位合夥人住所的天井開廠,廠房不足1000呎,擺放焗油房、裝嵌頂底蓋的機器等。當時他們把主要的工序外發,例如開料、剪裁、沖壓等,因為這些工序需要用大型機器,接外發工的大多是區內家庭式經營的模具廠,當年土瓜灣的小工廠都開在士多後面,廠內放置數部大型機器,不同的小工廠會負責不同的外發工序。 
  • 口述歷史檔案庫
胡惠強認為土瓜灣的製模行家關係不錯,願意交流技術和分享生意,大家都是朋友,沒有競爭和敵對,反而製品廠之間競爭大,互相抄襲新產品。製模廠大多規模細小,僱用數名工人,行家只有埋首工作,無瑕組織商會。製模廠房大多位於地下,但石膏模廠主要在二樓,土瓜灣有數間石膏模廠。十三街和六街(忠信街一帶)有些起模和做製品的廠房,部份製品廠租用二樓設包裝工場。這類工廠都是細廠,當年工廠大廈不多,新蒲崗和觀塘仍未發展。永明工藝社曾在十三街的細廠接生意,客戶從不問價,更主動上門付款和送貨辦。胡惠強認為1960年代生意易做,租金、工資和電費便宜,但產品以高價售出。<
  • 口述歷史檔案庫
  • 2013-05-27
首頁  上一頁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一頁  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