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 檢視


甘棠第建於1914年,原為香港商人何甘棠的宅第。2010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政府於2004年購得甘棠第,將之改建為孫中山紀念館。
老房子中的建築細節訴說着大宅的生活故事,透過瓷磚圖案及紋飾,可了解到主人的喜好和當時的文化特色。
石家豪期望他的作品能賦予甘棠第更多色彩。
孫中山先生童年都在廣東香山縣翠亨村的家鄉渡過。廣東有地道出產的瓷器──廣彩,這些瓷器的裝飾圖像,正好作為此階段的主題。(梁麗雯作品《廣東清末》)
石家豪以民初上海時結合傳統雕飾及西洋彩色玻璃的窗戶設計,紀念辛亥革命的時期。(石家豪作品《民國初年》)
參照維多利亞風格的屏風紋樣回應了孫中山先生在港求學的階段。(黃詠珊(飛天豬)作品《香港維多利亞時代》)
1895年首次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先生曾流亡到日本,當時最具特色的藝術是紀錄世俗風情的浮世繪。(鄭婷婷、曹穎祺作品《日本明治》)
甘棠第活化成孫中山紀念館,透過歷史文物訴說孫中山先生的生平歷史。
石家豪將孫中山先生的一生梳理為七個重要的時期,研究各地的時代特色。
澳門從十六世紀至二十世紀為葡萄牙殖民地,藍白瓷磚裝飾畫是最有代表性的符號。(曹穎祺作品《澳門葡式》)
十九世紀,仍由原住民皇朝所統治的夏威夷有配合熱帶叢林自然生態的民族圖畫。(鄭婷婷作品《夏威夷十九世紀》)
南洋華僑給予孫中山先生無比重要的資助,當地富鮮明色彩並帶有中國風格的圖案,是文化融合的象徵。(梁麗雯作品《南洋娘惹》)
三棟屋是典型的客家圍屋,於1786年由陳姓客家人建立。三棟屋於1987年全面復修,竣工後成為三棟屋博物館。
三棟屋博物館內,寫有「齒德欽重」的匾額在祖堂門外肅然高懸。
橫屋間的小巷昔日是各房人乘涼及小孩在嬉鬧的公共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