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污政策與印染廠式微。回顧戰後香港印染業演變

處理污水成本提高,只是染廠結業原因之一。處理污水當然會增加成本,中國染廠為保護環境和承擔社會責任,處理污水不遺餘力。能源價格愈來愈高,2000年以前產量大,用水量多,公司仍認為處理污水所需的成本化算;但當生產量減低,公司便覺自身營運污水廠不化算。其實中國染廠有兩個選擇,排出污水若符合牌照規管範圍,便有權排放一定容量的污水,換言之,排出污水的COD(化學需氧量)低過一個數值,便不用交排污附加費;排出污水的COD高過某數值,則需繳交某數額的排污附加費,以此作為排污方法。中國染廠目前選擇交排污附加費,這樣做比自己營運污水處理廠更化算。元朗工業村近海處有一個公營的橫洲污水處理廠,規模相當大。目前工業村製造業廠家生產減少,排出污水不多,橫洲污水處理廠一星期開工不足,樂於處理中國染廠輸來的污水。污水處理後,流出后海灣,再流出大海,故褪色要求不高;若流出河流,則要加倍嚴格解決顏色問題。廠家支持環保,但大部分印染廠在1993年至1994年,都沒有條件做好環保措施。廠家在1950年代至1960年代,獲稱頌為實業家,促進本地人就業,但到1993年至1994年被指為污染者,不少印染廠為免觸犯法例,選擇結業或遷離香港。
回顧戰後香港印染業的演變。陳健強對於1972年前自己尚未入行的印染業情況,大約知道上海紡織工業家因中國政權變更,跑來香港,帶動香港紡織業,開設紗廠、布廠、染廠等,大多集中荃灣、葵涌、觀塘等區。印染業在1974年至1975年曾有一個低潮,但很快恢復過來。1980年代初,印染業依然興旺,當時行內環保意識不強,工人供應充足,產品質素要求不高。當時人力是重要因素,內地移民供應大量廉價勞工。1980年代尾,政府開始推行排污政策,初時染廠勉強支撐,到1990年代排污政策正式上場,染廠紛紛結束,或者搬上內地。不過搬走的工廠亦不能維持很久,目前在珠三角的染廠已寥寥可數。1994年後,餘下的只是一些小型工廠。而中國染廠這時搬入元朗工業村,可算是碩果僅存,至2002年前經營狀況尚算滿意。近年油價持續飈升,價格競争力減弱,再加上周邊國家的競爭,香港連製衣業也撐不下去,很多製衣廠已搬到柬埔寨、越南、孟加拉等低成本國家,香港理工大學也已停止培訓紡織業生產人才。中國染廠知道要轉型才可維持,例如將生產外判給其他工廠代辦,減少香港廠房的產量。政府不支持製造業,沒有協助染廠做好排污,在燃油價格上沒有因時制宜,而且實行高地價政策,這些都是行業萎縮的主因。中國染廠曾於2001年至2002年與環保署打官司,中國染廠認為環保署抽驗污水程序有問題,最後獲得勝訴。

受訪者
公司 中國染廠集團有限公司
日期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3分49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資料來源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儲存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AY-CKK-SEG-006
Sha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