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業息微後針織廠家的應對策略、兩次內地設廠的失敗(二)

1989年北京民運後,內地改革開放更明朗化,本地的製衣廠和染廠加速北移。昔日深水埗的小型製衣廠在住宅樓上生產及售貨,小廠的生產線現已遷往內地,只在香港保留批發門市,現時留港的製衣廠少於10間。1990年代政府推出污水處理措施,對本地染廠形成不少限制,促使漂染行業北移。本地製衣廠和染廠的消失,賴以維生的織造廠更趨困難,1997年後更加式微。區坤祥的針織廠在北移風潮下,失去高達90%客源。現時本港的針織廠亦只有10多家。
大興織造公司客戶日趨流失後,減少工人數量,不再購買新機器,1990年代被迫隨大勢北上設廠。他先經行家的引介,赴中山與當地單位合資開廠,因與合作者意見不合,一年後他有感生意不划算而放棄。後來他又獨資在佛山設廠,租用1萬呎的廠房投產,從香港搬運部份機器上內地投產。大興的生產線北移後,仍在本港保留生產,區坤祥仍然要打理香港的廠務,因無法兩頭兼顧,最終結束佛山的針織廠。他感慨港商不易適應內地環境,在內地投資要親力親為,不能委託他人。結束內地生意後,香港廠房亦不斷收縮,不斷變賣機器,全廠工人只餘下3名,但也難於維持。
現時區坤祥的針織廠只有少量生產,專接本港交貨的生意,一般是低產量、起貨急的布辦訂單,例如底布、裡布等。由於內地的針織廠要大量生產,不接這類小批訂單,本地廠尚有碩果僅存的生存空間。近年區坤祥已停止研發新布種,他的工廠缺乏先進機器,難以織造新布種。韓國、台灣大量出產新貨,出口香港,對本地廠商構成壓力。香港缺乏原料種類,無法與韓國、台灣競爭。此外,新布辦即使成功開發,有關設計亦有可能被抄襲往內地投產。區坤祥曾推出過數種新布料,都無法吸引大訂單。現時他只等待客戶交布辦,只接有能力應付的訂單,除了維持少量生產業務,區坤祥亦向北移的製衣廠提供中介,替他們聯絡內地的織布行家投產。

受訪者
公司 日新織業公司
日期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7分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資料來源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儲存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ACC-SEG-015
Sha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