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模式的演進: 洋行接單、經貿交流團和代工生產、1960年代初推出不銹鋼產品

1953年起,建業五金塑膠廠開始生產業務。第一種產品是華人祭神用的小茶杯,建業以塑料製成紅色杯,較市面流通的白瓷杯美觀、耐用,為建業帶來第一桶金。隨後產品有圓梳、保温杯、帶電筒功能螺絲批、保温瓶等,主要外銷南洋各國。1953年至1964年間,建業產品未能直接出口,要經專營南洋客戶的洋行(俗稱「莊口」)接單。莊口與其客戶大多有親戚關係,甚至向後者放貸,廠商難以打入這種銷售模式,且不清楚莊口向客戶轉售產品的貨價。
1960年代初,不銹鋼是新開發的金屬,主要在醫院應用,孫建超投入不銹鋼餐具的研發,陸續推出2至3格碟(托盤)、鹽盅及胡椒盅、雪糕罐等製品。不銹鋼與銅和鋁相比,質地較堅硬,啤壓和成型的工藝較為複雜,啤製一個不銹鋼杯或要用上2套模具。建業是香港不銹鋼製造業的先驅,另外莊氏餐具和日昇實業是較大規模的生產商,負責人分別是莊重文和余達澄。建業和莊氏分別主攻餐具和刀叉;日昇專攻產量大的主流產品,建業集中貴價的精緻貨種。孫建超在洋行派發不銹鋼貨辦推銷,將產品向Viners等著名英國餐具品牌公司出口,在1964年開始直接出口。
1967年,孫建超參加香港貿易發展局的經貿交流團,出訪瑞典、丹麥、荷蘭等國,在下塌酒店房間展示建業貨辦,直接向當地客戶推銷,並購入歐州各國貨辦,例如法國的托盤和丹麥的炊具。孫建超返港後借鑑歐陸產品,推出不銹鋼調酒器,其後推出日益複雜的產品,包括西式火鍋爐套具和攪拌碗匙,這些產品成為建業1970年代的龍頭產品。建業採用原始設計製品的生產模式,由建業設計產品,再向客戶推銷。1970年代初,建業曾參與代工生產(接受德國公司Wurttembergische Metallwaren Fabrik, WMF)訂單,出產數萬個倒鐵板醬汁所用的船形肉汁盤。但建業只維持短期的代工生產業務,原因如下:一、驗收成品標準不一,品檢是否順利視乎驗貨員與廠家關係;二、客戶對產品挑剔,孫建超性好自主,不適宜代工生產形式;三、代工生產訂單利潤低。1996年,建業與從事電子業的朋友合作,以代工設計形式為飛利浦生產旋轉電水壺,及後因競爭大而收縮這業務。

受訪者
公司 建業五金塑膠廠有限公司
日期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0分15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資料來源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儲存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KL-SEG-004
Sha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