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產品、廠房和市場的發展

1953年建業五金塑膠廠開始從事製造業,最早出產的是塑膠拜神茶杯。當年拜神杯一般用金屬製造,杯身重而產量低;孫建超迎合市場需要,自行製作啤機和工模,以塑料大量生產輕身的拜神杯,深受市場歡迎。當年他在深水埗和中環的原料行購買塑料,每次約10磅的少量入貨。及後孫建超改良拜神杯,在杯身刻上「福祿壽」三字,他憶述當年有內地退伍軍人來港後失業,輾轉到建業打工,負責在拜神杯上刻字。建業首款產品推出後,孫建超接連開發更複雜的產品,平日他觀摩外國貨辦,對其設計加以改良,然後自行起模投產。孫建超曾改良每只價值5美金的美國圓梳,在圓梳上鍍鋁後,以每只5毫低價售出。1960年代初孫建超隨商會出國考察,甚欣賞德國的不銹鋼產品,回港後自行研發相關模具,經不斷嘗試後,起初推出四方碟,這是建業首款不銹鋼產品。建業初年沒有設計或工程部,由孫建超一手發明產品,過程歷盡艱辛,每天工時漫長。孫建超長年堅持自家品牌產品,不願替人代工生產,產品一律要打上建業的商標。
在豉油街56號設廠時,建業開始生產塑膠產品。1957年由於廠地不足,建業搬到宋皇臺設廠,租用2至3萬呎官地,廠房用工字鐵搭建,水泥牆身,足以抵禦風雨。當時只有建業在宋皇臺設廠,配套簡陋,孫家要自行擔水和駁電。1960年代建業不斷擴張,先後搬入觀塘成業街和鴻圖道設廠。鴻圖道廠房樓高7層,現已建改成20層大廈,為公司帶來豐厚收入。早年孫氏夫妻以微薄資金創業,只以1000至2000元開設砵蘭街廠,公司規模細小,難以向銀行借貸;利潤大多投放在廠房的擴張,鮮用於個人享受。1950年代建業的員工較少,孫氏夫妻合力經營,孫建超負責廠內起模、設計和生產,孫夫人管理帳目和出外接單,另要照顧兒女和準備伙食。直至1953年建業才招收第一名學徒,1955年聘請才第一位文書先生。
建業生產拜神杯時,產品主要賣給豉油街一帶的小販和街舖,當年拜神杯利潤豐厚,不少小販上門取貨,但彼等大多要求賒帳,待產品售出後才還款,孫夫人感慨收錢不易。豉油街附近有年宵市場,建業的拜神杯曾在年宵攤位寄賣,由孫夫人收錢過年。及後蔡章閣的百貨公司亦買入拜神杯,當年要僱用黃包車送貨。1950年代中建業僱用懂英文的文員,寫信往外國推銷;同時連同孫夫人往洋行派辦和接單,是為產品出口外國之始。建業曾接洽荷李活道的「嚤囉行」,又曾與南北行的「辦莊」交易。1950年代至1960年代建業直接將產品賣給洋行,再由洋行自行出口,建業不知其產品的去向;當年洋行慣常拖欠貨款,孫夫人感慨上門收數困難,往往無功而還。早期建業依賴洋行接單,有時洋行致電通知客戶現身,孫夫人立即隨傳隨到,惟恐失去交易機會。

受訪者
公司 建業五金塑膠廠有限公司
日期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4分53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資料來源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儲存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UNS-SEG-003
Sha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