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訪問

出口與關稅

  • 檢視
  • 《紡織品配額法規》(1937年)
    此文件節錄自香港總商會1937年報告。自1937年起,香港紡織廠商必須證明其紡織產品在英帝國內完成紡紗、編織和加工的程序,方可豁免於入口英帝國市場的配額限制。
  • 紡織品和人造絲品帝國配額(1934年)
    此文件節錄自香港總商會1934年報告。「倫敦貿易委員會」建議所有殖民地和保護領的政府引入配額制度,協助英國商人抵抗日本產品的競爭。香港總商會提出論據,反駁該項建議。
  • 1937年至1938年有關出口量和主要產品的貨值
    此報告節錄自1938年行政報告中的「商業」部分。報告記錄了從香港出口的中國貨品和香港製品、並提供兩個列表:(1) 顯示1938年香港製品出口值; (2) 附錄C顯示出口至英帝國市場和外國的總出口百分比。
  • 出口至英帝國市場和外國的總出口百分比(1939年)
    此報告節錄自1939年行政報告中的「商業」部分。報告記錄了從香港出口的中國貨品和香港製品,並提供兩個列表:(1)顯示1939年香港製品出口值;(2)附錄C顯示出口至英帝國及外國市場的總出口百分比。
  • 生產(1932年)
    這報告源自1932年行政報告中「生產」一章,匯報了當年一些工業的狀況、表現和出入口趨勢。報告同時指出一些影響某些工業的因素,例如中國的進口稅被列為衝擊香港精製糖生產的因素;全球經濟蕭條持續對香港糖薑的需求構成負面影響。同時,不利的匯率對針織業帶來負面影響。1931年至1937年間,政府的行政報告均採用上述標題報告有關事項。
  • 生產(1933年)
    這報告源自1933年行政報告中「生產」一章,匯報了當年一些工業的狀況、表現和出入口趨勢。報告同時指出一些影響某些工業的因素,例如中國進口關稅衝擊香港的煉糖業和針織業,同時英聯邦特惠稅鼓勵了港產膠鞋出口至英帝國巿場。1931年至1937年間,政府的行政報告均採用上述標題報告有關事項。
  • 生產(1935年)
    這報告源自1935年行政報告中「生產」一章,匯報了當年一些工業的狀況、表現和出入口趨勢。報告同時指出一些影響某些工業的因素,例如長江沿岸和黃河流域的氾濫令中國經濟條件惡化,影響內地對香港精糖的需求。同時,華北政局不穩和匯率波動亦衝擊香港的煉糖業。1931年至1937年間,政府的行政報告均採用上述標題報告有關事項。
  • 生產(1937年)
    這報告源自1937年行政報告中「生產」一章,匯報了當年一些工業的狀況、表現和出入口趨勢。報告同時指出一些影響某些工業的因素,例如中日兩國的衝突,減低了中國對香港精糖的需求,同時截斷了香港英坭業所需原料的供應。英聯邦特惠稅鼓勵了本地廠商出口針織和梭織產品、電池和豬油至英帝國市場。1931年至1937年間,政府的行政報告均採用上述標題報告有關事項。
  • 英聯邦特惠稅(1932年)
    此文件擷取自1932年香港總商會報告。關於香港的製造業,商會建議符合英國進口稅制的香港工業產品,應可獲得關稅豁免。商會此舉乃回應新「渥太華會議協定」,指出如產品的原料在英帝國種植或生產,或其中一部分在帝國內加工製造,產品入口英國時享有特惠待遇。
  • 英聯邦特惠稅(1933年)
    此文件擷取自1933年香港總商會報告。商會針對香港製造業,訪問了合乎英聯邦特惠稅資格的香港工業,了解業界從中國入口原料,以及在香港加工和製成產品的成本。已出口至英國以外的工業產品,自然免卻符合「英聯邦特惠稅」要求的問題。
   添加選中藏品到我的收藏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