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
- 檢視


砵甸乍街是一條現存的古老街道,地上舖砌的石塊是港島市區開始建設時出產的花崗岩石,現在還完整無缺,這是香港百多年歷史的見證。1843年維多利亞女皇委任砵甸乍爲第一任港督,街道就以他的名字命名。由於街道用石塊建造,故亦俗稱為「石板街」;街道兩旁現在還保留着一些小店舖。
街道上有一些有趣的設施,旁邊仍然保留以前的地下廁所。記得當年廁所只有一個像輪船煙囪的圓筒,從地下凸出地面來透風,空氣因而十分污濁。當時社會並不尊重女性,公共廁所就只有男厠,沒有女厠。現在港島還保留幾個類似的地下廁所,通風系統經已電氣化,有些亦增設女厠。
香港人奉祀文昌與關聖的文武廟也不少,但唯獨荷李活道的文武廟比較有名,街知巷聞,在本港歷史文獻也有紀錄。此廟相傳約於1842年至1847年間建立。1850年擴建,至1960年代才加建圍牆。荷李活道一帶,早年是華人聚居及活動的地區。
各國的旅遊地點如果是處在高地上,通常都會設有望遠鏡,讓遊客觀望四方。香港的太平山頂當然也不例外,1955年在山頂纜車站北面的懸崖上建有一眺望亭,名叫「鮑寧眺望台」,諢名就是「老襯亭」,共存在十五年。
「南北行」指上環文咸西街(早稱爲南北行街)、文咸東街和永樂街一帶經營、轉口中國長江南北油糧副食品、土產的商號;後亦經營至東南亞、日本、歐美及非洲等國家。歷史最悠久的商行是「元發行」,其次是「乾泰隆行」,開設於1851年。
「南北行」大體上仿效廣州「十三行」(始於明朝)的經營方法,初期只代客買賣貨物,以徵收貨値百分之二作爲行佣。由「南北行」商號組成的「南北行公所」成立於1868年,目的是團結同業、共謀福利;現文咸東街的新大廈,建於1954年。因為當年會員純代客買賣,抽佣百分之二,故亦被稱為「九八行」。
「南北行」最興旺時期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1922年及1925年香港經歷了兩次海員大罷工,影響社會經濟,很多商號相繼停業。1949年後,中國內地開始統銷土産國貨,加以近年的開放政策、新的經營方式冒起,市場競爭劇烈,「南北行」現已面目全非。
「南北行」之會徽是在1951年才定下來,圖樣有亞、歐、非、澳地圖及飛機、貨輪和火車,最有趣的是漏繪日本和菲律賓圖形,連會所人士也莫明其妙。
早期的「南北行」,農曆新年、春秋二祭(春祭張王爺,秋祭孔子)均十分熱鬧。二祭時均搭棚演戲來娛樂街坊。新年有團拜、放炮竹,春節時商號掛上燈籠,即表示無欠賬。當時香港治安欠佳,政府亦無能爲力,「南北行」乃自組「邏更館」,日夜派人荷槍實彈巡邏該區。
除此之外,華商三大行業(南北行、綢緞行和典當行)分別擁有全港僅有的三部消防水車(人力水壓泵),但行動要受政府消防局指揮。直屬警察部的政府消防隊,於1868年成立。
當押業在本港未開埠前早已存在,行業於唐朝經已形成,宋朝時更爲普遍。當年主要分佈於墟鎮,以元朗較多。位於元朗舊墟的「晉源押」老舖,至今有二百年歷史。
港島開埠時,港人多是勞苦大眾,他們亦以賭博爲娛樂,時常需要典當以換取現金,當押業因而十分蓬勃。鑑定典當物品的人俗稱「二叔公」;放高利貸的人俗稱「大耳窿」,因他們常把硬幣放在耳洞,示意有錢可借。
當年當押業跟普通的商店一樣,須繳納牌照費及一般稅項。當押業很難避免當入賊贜,1858年「富輝押」的老闆因抵押了一隻賊贜鉈錶,被判充軍十四年(充軍刑於1911年廢止)。當年華人曾因此事發起簽名蓋章運動,認為這是歧視華人的判例;群情洶湧之下,寶靈總督才下令改判兩年徒刑。
1853年,當押業因經常被警察騒擾而第一次罷市,1858年又因牌照費太高而罷業。1929年「當舖大王」李右泉因對當押業的貢獻受勳,他當年擁有全港百分之八十當舖的股權。行業最興旺的是日佔時期,一枝獨秀;但到1970年代之後,信貸公司、銀行勃興,加上高地價、高租金的影響,當押業雖已改變經營手法,但亦日益衰退。
畫面見到的是巿區唯一還保存下來的舊式當舖建築物,窗門是鋼板造的,牆是耐火的青磚築成,像砲樓一樣,並聘有神槍手以防盜賊。該當舖早已停業了。
新匯豐銀行大廈的建築費雖然驚人,舊匯豐銀行大廈其實也不遜色。舊匯豐銀行大廈建於1934年,除了部份花崗石及磚塊是本港產品外,其他建築材料都是「舶來品」,部份大理石由意大利運來,門口一對銅獅也是上海製造的,當時號稱「從開羅至三藩市之間最先進的建築物」。1981年大廈拆卸,享年四十七。
舊匯豐銀行大廈由英國建築師歷奇•古勒負責設計、興建,大廈拆卸時亦由他負責監管。此大廈是本港首次採用英式不鏽鋼棚架,而不採用中國式竹棚建築的大廈。大堂地板的空心磚塊,均由英國運來的機器製成。鋼筋均是加拿大高質素的Chromadon鋼材。窗框由不鏽鋼或青銅鑄成,窗玻璃厚達0.25英寸。保險庫大門重26噸。大堂牆壁用波迪仙奴大理石鋪砌,支柱是亞殊波頓大理石,地板是瑞典青色大理石。樓梯扶手、欄杆及燈飾等均以純青銅鑄造。室內大堂用意大利威尼斯玻璃鑲嵌天花板,壁畫由意大利著名設計師蒲高斯基設計,是一種氧化金屬玻璃,色彩鮮艷永不褪色;頂部中央是乘着馬車橫過天空的太陽神和富裕之神,首尾兩端爲東西方銀行的發展,是一幅藝術珍品。拆卸時本建議保存,後來只將碎片分贈有關人士留念。
藝穗會成立於1982年,是一個非牟利慈善機構,推廣未被視為正統的各種邊緣藝術,讓不同類型的藝術有公開表演和創作的機會。藝穗會會址位於雲咸街與雪廠街交界,一所紅磚建造的古建築物。大樓建於1913年,本為牛奶公司的冰庫;大廈另一半現為外國記者會所。香港早年也有很多街頭表演藝人,藝穗會旁古老的蘭桂坊,就有些邊緣藝術家(尤其是外國居民)在一些節日裏作街頭表演,娛樂大眾。蘭桂坊以前是村落式的坊舍,兩邊L形的出入口有門牌坊,內有祖祠、廟宇,但現已成為餐廳、酒廊和歌廳等消費場所。
羅屋是柴灣一個客家圍村的村屋,面積有一千呎,已有二百年以上歷史。屋主姓羅,故名「羅屋」,現存有一張清乾隆卅二年(1768年)發出的地契。十八世紀清政府頒令鼓勵客家人南移,相信羅氏就是當年的移民。
林則徐和鄧廷楨因禁煙行動被清廷革去官職,由滿人琦善繼任,並於1841年1月21日與英國訂下「穿鼻草約」,私自割讓香港。1月26日英艦司令官伯麥上校率軍於香港上環水坑口街附近的小山坡登岸,舉行升旗儀式,宣佈正式佔領香港,命名登陸處爲「佔領角」。這山坡就是荷李活道大笪地,這裡早年有理髮店、命相館和飯店等。當年這裡的理髮店不收費,主要是培養一些理髮師。
督憲府在中區上亞厘畢道,於1855年達成。1890至1891年間,大樓旁加蓋了側翼。香港淪陷期間,日人將大樓改建爲現在的樣貌。香港的政制從英國海外轄區採用的殖民模式發展而成。港督由英皇任命,是英國在香港的代表,具有領導香港政府的最高權力,名義上是香港的三軍總司令。 港督以政府首長的身份,主持行政及立法兩局的會議,並委任兩局全體議員。議員一律要宣誓效忠於英國,居民無權過問政冶;現時香港逐漸過渡至民主政制,也有部份民選議員,議員則可宣誓效忠於香港。政府的責任:一、防禦外敵。二、保障治安。三、審裁案件。四、負擔基本工程。憲法包括:一、國家政制。二、政府架構。三、詳盡條文憲法(不成文法及成文法)。
開埠初期,港府首先興建了兩所堅固的建築物,其一便是域多利監獄。1864年因荷李活道「中央警署」(俗稱「大館」或「一號差館」)建成,為方便押解犯人,署旁建有域多利監獄及裁判司署。1845年7月3日本港執行了第一宗死刑,處決的殺人犯是英國水兵及華人陳阿寛。早年除了死刑外,亦以笞刑懲罰犯人(笞藤或打藤,鞭子稱為九尾貓)。1860年代更用上刺青懲罰華藉犯人,並在左耳垂處刺上小箭記號,以防驅逐出境的犯人潛回。本地居民如有出世紙,犯法無須遞解出境,男性需要服兵役兩年。
1862年因犯人過多,一度將昂船洲海面的一艘廢船改作監獄。香港第二所監獄為荔枝角女監獄,於1932年建立。
1956年在大嶼山芝蔴灣設立第一所不設防監獄。1966年香港廢除死刑,改為終身監禁。1982年監獄署改名爲懲敎署;1984年最現代化、高度設防的石壁監獄落成,可收容二百多名重犯。
本港囚犯現有一萬人左右,監禁期間除了工作外,亦給予進修機會。1988年一個姓陳男犯人,在服刑期內考取了學士學位。犯人出獄後,有「善導會」協助一段時間,協助他們重新投入社會。
舊郵政總局原址位於中環環球商業大廈。香港於1862年12月8日發行郵票,1897年成立郵政局,1911年郵政總局落成,俗稱「書信館」,大樓為新歌德式設計,以本港花崗石、廈門紅磚建成。1976年9月18日大樓開始拆卸;新的郵政總局大樓建於中環康樂大廈對面,同年正式啟用。
隨着新科技的發展,郵遞工作已踏入機械化階段。特快專遞服務於1973年開辦;本港至英國的電訊專遞服務,始於1982年。1984年起,顧客可由辦公室傳真文件往郵政總局,再由郵局發往海外;該年度香港一共派發五億一千九百萬份函件和包裹。1985年郵政署共有1189名郵差,隸屬於本港103間郵局、三間流動郵局。
現存最古老的郵政局,於1915年建成,屋頂爲橫樑瓦片,前身爲警署。現政府打算改作郵政博物館。早期郵票未發行之前,人們要親自拿信件到郵局交錢打郵戳。
中環卑利街旁有一小廟,名叫「伯公廟」。伯公本為中醫,診檔設於依利近街一樓梯底。他替街坊治病,不計診金,甚至贈醫施藥。某年八月十五日他坐化升天,坊衆為了紀念他,就在他生前的樓梯口立廟拜祀。1967年因樓宇拆卸而遷至現址。
東華醫院文物館位於窩打老道廣華醫院內,為中國式的古建築,陳列醫院發展的歷史文物。東華醫院創於1870年,前身為1851年成立的香港義祠,安奉居港同胞的靈牌位;後集資三萬港元,於上環普仁街建築棲留所及慈善醫院。1872年開始有中西醫服務。現今東華除營運三所醫院外,亦設有老人院、康復療養院及學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