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訪問

第一代工業家

  • 檢視
  • 毅然由貿易轉行工業、廠房的不斷擴充: 從蘇杭街到西祥街、本地廠商與洋行的合作
    黎潔芳丈夫李世奕任職的洋貨舖廣永興位於上環廣源東街,主要貨種包括頭梳、鬚刨、頭擦、皮帶、針等,從英國入口之後在香港批發。年起,李世奕夫妻自營貿易,但不敢與廣永興老闆爭利,只經營檔次較低的奶嘴,未料因此獲厚利。最後李世奕辭去廣永興工作全情投入生產業務。黎潔芳認為,由貿易轉行工業者只屬少數,不少同業安於打工。李世奕夫妻首間工廠設於蘇杭街號三樓,取名駿發樹膠塑膠製品廠。當時李世奕夫妻已學會操作啤機,全廠最初只有部機器。早期駿發分批購入原料,每次以少量入貨,用現金交易。韓戰臨近結束時,塑膠原料大幅跌價,美國買家不了解原料價格變動,沒有因此要求少付貨金,仍以落單時所定價錢計算,駿發等廠家在成本減低後變相獲利。當年外國客戶與香港廠家簽訂生產合同,條款偏向廠家利益,廠方在原料升價時獲補價,在跌價時則不用減價。駿發因生意不斷擴充,搬廠房到土瓜灣,取新址租金廉宜和勞工密集,將蘇杭街廠房改為包裝工場,並僱用苦力每日從九龍運貨過海。駿發後來因土瓜灣交通不便,再將廠房搬至西環西祥街,附近有不少塑膠廠。初期駿發的訂單來自文咸東街的嚤囉行,廠房在接單後才生產,出產的奶嘴外銷理想。年代,香港廠家依賴洋行接單,有時廠家要帶貨辦到洋行輪候見客,有時客戶自攜貨辦問價,待廠家計算成本後回覆。當年廠家較少自行設計貨辦,一般在街外買實辦再略為修改,免起侵權糾紛。駿發按客戶訂單要求,由李世奕在街外買辦,再請師傅起模投產,出產的首套玩具是美國流行的化妝玩具。駿發有不少玩具訂單來自華興和益盛等洋行,李世奕與其他廠家事先協商分工,再跟洋行接洽。駿發生產玩具後,保留奶嘴生意至年代末。駿發創辦初期,黎潔芳負責全部廠務,包括生產、管理、培訓等,職位等同現在廠長兼總經理。黎潔芳家族經營匹頭生意,父親為高級管理人員,向黎潔芳傳授生意知識,有助黎潔芳替丈夫發展事業。
  • 第一代塑膠廠家的艱難起步
    除了資金雄厚的上海廠家,1950年代香港玩具廠商大多出身寒微,創業時資金、技術和經驗不足,只能胼手胝足經營。林亮盡力替行家解決資金周轉問題,幫助不少行家渡過難關。早年塑膠廠家普遍借貸,通常先向親友借款,仍未足夠則再借高利貸,以此營業興家,培育後人留學並返港建立事業。
    林亮提及四名行家的發跡事例,以引證香港早期的工業家都有拚搏精神,且經常有資金周轉不靈的問題,憑廠家間互相幫助渡過難關:一、林亮在源興行有限公司工作時,姓童廠家的工廠在偉晴街投產,廠內設有數部七五機(Three-Quarter Ounce Injection Moulding Machine),姓童廠家曾向源興行購買100磅原料,但未能按期支付300元費用,林亮透支一個月薪金填數;二、和富集團主席李宗德父親早年從寧波來港,在利園山腳搭建簡陋鐵蓬,用工業原料桶煮松香膠,將產品賣給麻將館;三、工業總會前主席孫啟烈父親孫建超戰後從寧波來港,在山東街租半邊舖,替人維修機器,當年無力安裝電話;四、汝州街某廠家安裝4台七五機,這些七五機只能啤出重0.75安士以下產品,廠家是天津人,出身於大中針廠,有一次無力支付500元廠租,林亮透支兩個月薪金,幫助廠家渡過難關。
  • 1960年代長江製衣發展西裝生產和開拓美國市場
    長江製衣以生產恤衫為起步,其後推出西褲和外套,約1960年代初發展西裝生意,開創本地製衣業之先河。當年西裝大多由裁縫度身訂造,本地製衣廠並無出產;環顧亞洲製衣工業而言,韓國是較早生產出口美國的西裝。陳瑞球為拓展公司生意,不惜高價聘請美國師傅,在廠內建立西裝生產線。該師傅於美國製衣廠出身,在長江每日支薪港幣700元,合計月薪超過2萬元,當年身為董事長的陳瑞球每月亦只支薪1千餘元。除了美國師傅外,長江亦邀請本地裁縫做顧問。西裝生產有別於恤衫和西褲,上領和開鈕門等工序有異,長江在旺角道廠房增設西裝部,購置西裝專用衣車,並重新培訓車衣工人。針對本地的成衣市場,長江製衣在中環娛樂行成立西裝門市,聘用銷售員促銷;陳瑞球同時發展美國市場,他採納銷售員的建議,在美國開設門市部,是最早赴美銷售的香港廠家之一。由於1960年代門市的成功,長江隨後自創馬獅龍品牌,進而大舉收購歐美時裝名牌,將零售業務發揚光大。
  • 工業家眼中的紡織業
    夏松芳對紡織業感情深。紡織工業是多元化工業,由染料到布,經過很多業內人士不斷改善。纖維與化工不斷改善,令社會進步。紡織工業要求織薄布,需要技術研發的配合。紡織業需要化工、紡織、機械等多種知識,需吸納不同專業的人才。紡織技術最先在歐洲興起,然後轉移至日本,依次再移至香港、台灣、韓國。紡織業對社會發展有很大貢獻,是工業的基礎,有好的基礎,可促進其他工業發展。以印度為例,紡織帶動畜牧,推動養蠶織絲,帶起種棉花,促進農業發展,所以紡織工業與畜牧業、農業環環相扣,可以養活很大勞動力。
  • 扶植塑膠加工業的發展
    田氏與下游加工廠家(一)。田家炳來港設廠初期只生產薄膜,不再製造樹膠產品。開廠和營運資金多來自儲蓄,雖有原料商和銀行支持,但主要靠本身實力。1962年,田氏化工有限公司(前身田氏塑膠廠,簡稱田氏)於長沙灣荔枝角道建工業大廈,以低價租給買田氏薄膜的加工廠,樓下是塑料貨倉,樓上是開料和印花工場,這樣結合多重配套,減低下游廠家的物流和倉儲成本,促進下游工業發展,使香港下游工業足與台灣同業競爭。香港政府駐外工商代表替田氏推廣,同時田氏在文咸東街設展覽室,向外商展示香港下游廠家的產品和聯絡方法,田氏以低價提供中介服務,協助加工廠家推廣業務。田氏建廠前,本地塑膠加工廠從日本和台灣輸入薄膜,田氏供應本地製造的塑料後,促進本地的塑膠加工業。田家炳來港後生產的薄膜較在印尼時代大有進步,田氏薄膜略優於台灣,略差於日本。本地廠家對塑料一般要求不高(生產吹氣公仔除外),重要是加工過程。

    田氏與下游加工廠家(二)。田家炳初來港時,香港塑膠業規模較小,地價昂貴,外貿未上軌道。工商署駐外代表邀外商來香港,介紹香港廠家向外商買原料。1962年,田家炳買入荔枝角道地皮,建成工業大廈,以低價租予加工廠家,並在大廈內設開料工場,替廠家裁剪塑料。部份廠家再將工序外發至徙置區住戶。當年屯門交通不便,田家炳在長沙灣買地建工廈,將塑料加工廠家集中,以便互相照應。田氏薄膜加工製品包括玩具、吹氣公仔、大型水床、書包、鉛筆、文具等。田氏的人造皮革投產較晚,可用來造雨衣、冬褸、旅行袋、手袋等。隨着原料商不斷介紹新料,加上田家炳出國參觀和考察學習新技術,田氏塑料有的應用範圍逐漸擴大。田氏化工所有的原料有PVC粉及安定劑等,來自日本和德國等地。
   添加選中藏品到我的收藏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