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香港製衣業的四個發展階段

陳瑞球認為戰後製衣業可分為四個階段: (一). 出口英屬地區時期。(二). 出口歐美時期。(三). 亞洲落後國家設廠時期。(四). 內地設廠時期。1950年代港貨主要出口英聯邦國家(英國、南洋和非洲),主要是平價成衣。1960年代港產成衣開始出口歐美,其中以美國為最大市場,輸美成衣種類和檔次較多元,出口總值亦遠高於英聯邦國家,製衣業開始踏入蓬勃發展期。1970年代美國政府為保護本土工業,向香港等新興成衣出口地區實施配額限制,由最初的純棉成衣,將限制擴及滌綸纖維(Polyester)和化學纖維等成衣入口量。香港政府與美國談判滌綸纖維成衣配額時,陳瑞球時任紡織業諮詢委員會顧問(Textile Advisory Board),他聯同委員會內十多名本地製衣廠商,隨姬達(Jack Cater)等港英高官赴美開會。參加會議的只有政府官員,陳瑞球等廠家在酒店等消息,每日會後官員向廠家匯報會議情況,再徵詢廠家的意見。當年日本代表向美方屈服後,港英官員見形勢急轉直下,曾在凌晨4點喚醒一眾廠家,半夜三更臨時召開緊急會議,最終港方亦屈服於美方的配額安排。出口美國配額實施後,港商轉赴未受限制的東南亞和南亞設廠,並吸取當地充裕的廉價勞力和土地,例如長江曾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和孟加拉開廠。陳瑞球認為政府對港商到外地設廠的支援不大,大多是公司派人親自到當地考察,選取合適地址後再派駐管理人員。

受訪者
公司 長江製衣有限公司
日期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3分14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資料來源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儲存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SK-SEG-014
Sha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