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後中央紡織生產線變化(二):廠房搬遷、工人福利、生產自動化、產品轉變

中央紡織分為紗廠和布廠兩大部門,中央紗廠已遷址荃灣沙咀道工廠區,中央布廠搬到荃灣江南工業大廈地下。昔日政府在荃灣填海,為大量紗廠提供廠地。鄭致平認為在工業化時期,經營紗廠者獲視為當時的主要工業家,港督麥理浩、衞奕信曾參觀中央紡織的廠房。昔日中央紡織設有工人宿舍,位於現在荃灣大會堂對面的唐樓。廠方購入該唐樓的4樓(部分)和5樓(全層),設置38個單位,供200至300名工人免費住宿,廠方亦派廠車到屯門和觀塘等地接送非留宿工人上班。中央紡織實行三班制,上夜班者多為男工。早期客戶對製品要求不高,中央紡織採用大量生產模式,對勞動力需求大。紡織工人流動大,轉廠之事時有發生,廠內工人亦經常到附近工廠加班。中央紡織面對勞動力短缺,曾聘用孟加拉及越南難民做非技術勞工,近年又在內地輸入技術工人及專才。1970年代末,鄭致平定期參加德國展覽會,了解外國新式機器。中央紡織走向生產自動化,購入外國高價機器,並將部分機器加以改良,逐步以機械自動化減少人為錯誤,提高品質,例如中央紡織近年購入瑞士機器,改良內部設定,以便大量生產牛仔紗。
中央紡織近年的產品走向多樣。1990年代初,開始生產橡筋紗,曾吸引其他公司派「間諜」入廠偷師,現在中央紡織內地廠房亦有間諜。近年理工大學有不少專業研發項目,提升中央紡織的紡紗工藝。中央紡織2000年代起主動向時裝名牌推銷,2005年更開始參加法國時裝展覽會,在會場推銷布料。除了時裝公司外,中央紡織亦向政府部門投標,推銷有特別性能的布料。
鄭致平回顧中央紡織半世紀的發展,他認為生產橡筋紗時期是最興旺的時期,當時橡筋紗是獨市生意,供不應求。近年本地紡織業走向沒落,中央紡織亦能勉力維持。由於內地紡織廠生產成本低,香港同業難以競爭。本地紗廠面對經營環境惡化,為求減少成本,只能不斷外遷。

受訪者
公司 香港中央紡織有限公司
日期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3分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資料來源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儲存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AY-CCP-SEG-006
Sha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