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至2000年代中國染廠推銷及營運模式的演變

推銷及與客戶的營運方式:近年的做法是這樣的,每一季例如春季三四月或秋季九十月,買家來到香港,事先通知供應商,並安排好見面次序。中國染廠會預備好產品掛樣,向買家介紹新布種、新技術,買家憑布的手感、質感判斷,取出合乎要求的布辦,可能有幾十個品種,叫供應商做布辦和報價。中國染廠營業部同事要事先掌握市場形勢,若知道對方做褲,便要準備好厚質布,如知道對方做嬰兒服裝,便準備薄布。買家要求做顏色辦後,跟着便議價並於下一季落單。中國染廠的買家都是著名品牌,雙方有穩定的合作關係,這些買家要求試辦,所試的辦通常會成功。買家會保持與幾個供應商合作,不會將雞蛋放在同一籃裏。每年中國染廠營業部同事會主動去美國拜訪品牌買家(final buyer),直接向買家介紹中國染廠的印花款式和布種。合作方式是品牌買家向製衣廠落成衣訂單,但指明各部件的供應商,例如指明向中國染廠買布,買布的交易就是製衣廠與中國染廠之間的事情,製衣廠處理生產過程的細節,如品質管理、損耗等,品牌買家到期接收合格的成衣。
1970年代行業運作用代加工的方式(commissioning),當時有buying office,即布行,這些布行直接找品牌客戶(brands),角色是幫助品牌客戶代理各個生產步驟,包括找布料、染廠、製衣廠等,代理品牌完成整個買料和生產程序。中國染廠的營運很簡單,收到布廠交來的布,便按要求做漂染,這樣做好處是由布行負責跟品牌客戶處理生產過程的細節問題,壞處是布行賺取中間利潤。現在一樣有布行代理外國品牌,通常交內地廠生產。中國染廠有很廣泛的胚布來源,可以掌握價錢,現在已不用布行做中間人,賺到的利潤較好。
中國染廠與法國DMC(Dollfus Mieg and Cie)合作:中國染廠替DMC尋求布種,DMC對品質要求高,派人監察由胚布到顏色、成品布的品質等每一個細節。當年人造棉非常流行,但人造棉沾水,布料強力便會降低,加工工序較困難,不是每間廠都可做到。中國染廠從台灣、南韓入口人造棉胚布,然後加工。中國染廠也有與馬莎及GAP合作做人造棉加工。人造棉的懸垂性較好,適合做女士穿的裙。屯門曾有一間Subliprint印花廠,當時做轉移印花,現在改做化學品生產。

受訪者
公司 中國染廠集團有限公司
日期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3分46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資料來源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儲存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AY-CKK-SEG-005
Sha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