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訪問

第二代工業家

  • 檢視
  • 林定波的教育背景、化學專業工作經驗及繼承中華製漆經過
    林定波在大學畢業後,先在外國工作7年。當時中華製漆經營並不理想,曾計劃收購在新加坡的一個合作業務,以改善經營情況。林堃和林安請林定波到新加坡接手公司,但林定波後來發現新加坡公司業務不適合收購,所以放棄收購返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後,認為雖然漆油同屬化工類別,但自己不懂漆油,有意離開,後來因為林堃心臟病逝世,而在香港工作不足一年時間。一年後,林定波回美國舊公司工作,後來經家人再苦勸才回香港幫忙打理家族生意。
    林家沒有為繼承問題而刻意栽培第二代,多是由第二代以個人興趣為先。林定波也沒有刻意安排子女繼承中華製漆,他的5名子女沒有一個讀理科。林定波升大學,修讀化學,打算畢業後找工作,有興趣便繼續做,不適合就轉工。
    林定波曾在喇沙書院讀書,讀中二時轉到拔萃男書院就讀直至畢業。父母不了解外國的學校和讀書情況,林定波於是向老師索取資料參考,自行寫信向柏克萊加州大學申請,最後獲得取錄入學。林定波於1962年初出國,當時有為數不少的拔萃畢業生出國留學。
    林定波畢業後對前途沒有特別的期望,當年年輕,有很多活動和興趣,工作只是其中一環。一般人在美國大學畢業後要找到足夠應付生活開支的工作不難,所以沒有特別考慮工作前途。林定波在畢業後投身Specialty Gas行業,這行業富挑戰,林定波從中得到很多滿足感,並見證1970年代電子行業的成長。當時電子商生產Pioneer 電路板、Dupin等,需要使用有毒的特別氣體製作晶片,不再使用原子粒製作電路板。林定波任職的公司負責供應材料給電子商。1969年,美國太空人岩士唐登陸月球返回地球後,需要消毒,所用的消毒氣體由林定波任職的公司供應,這類消毒氣體也是當時美國醫院常用的。1970年代,林定波調往羅省,當地的空氣污染嚴重。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主要提供氣體,有供應予通用汽車,用作測檢廢氣的指數。林定波任職的公司當時生產重水,重水是當時製作原子彈的材料。林定波提到,他從事的行業十分危險,會生產一氧化碳。林定波最初在任職公司擔當化學師一職,曾在工作期間目睹公司爆炸,所以對漆油的意外已很適應。林定波任職期間,他任職公司的客戶英特爾公司發生氯化氫泄漏事件,林定波因處理得宜而獲晉升為分行經理,是當時公司最年輕也是唯一擔任分行經理的外籍員工。
    林定波受家人多番要求回來香港,但考慮到如果離開美國就會失去居留權,所以一直留在美國。林定波結婚後獲得綠卡,才決定回香港。林定波回到香港工作約一年,又返回美國工作數月後,家人叫他到與中華製漆有技術合作的威廉公司學習。威廉公司當時是全美國最大的製漆公司,林定波在該公司擔任受薪技術員9個月,主要學習與中華製漆產品相關的生產技術。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簽訂了10年的技術合作協議,條款提到中華製漆可以利用該公司的技術和品牌生產漆油。中華製漆與威廉公司合作後,生產技術提升,但林定波提到,生產漆油不能只依靠配方,還要因應客人的要求改善質素,提供最貼心的服務。漆油公司依靠化學師生產漆油,並需要因應不同客人的要求改良漆油。漆油的銷售不但依靠配方,也要配合市場網路、原材料的分量和技術人員的知識。中華製漆聘請顧問,他們的工作不是提供配方,而是教授漆油原料的知識和特性。
    林定波從威廉公司回到中華製漆觀塘廠房後,先擔任行政工作,改善中華製漆的工作環境、工作效率、勞工架構、升遷制度。後再做市場調查,了解中華製漆和競爭對手產品的銷售情況、市場佔有率、產品分銷比率。
  • 企業第二代的接班
    田家炳於1974年以後專注廠廈發展,廠務逐漸交由田慶先打理。田氏早於1965年購入觀塘和葵涌地段,發展工業大廈,以鞏固公司財力。第二代專業知識紮實,有助公司順應時代變遷。田慶先加入公司初期專注於技術工作,對管理和財務方面涉獵較少。公司第二代面臨較多新形勢,例如勞工缺乏、國內機會、家族企業轉型,田慶先逐漸考慮公司全盤大計,留意市場發展、產品設計。
    第一代和第二代比較: 田家炳是創辦人,富有企業家的冒險精神,敢於不斷開發新業務,例如轉營PVC塑料、向銀行借貸建廠廈;田慶先是守業者,要提升生產技術,加強公司管理,面臨新競爭者。田慶先加入公司時,仍屬創業階段,當年屏山廠房只有6萬呎,生產線逐條地擴充。1970年代以來,田慶先不斷參加德國、日本的業界展覽會,吸收外國先進技術後,接班後不斷引入新設備,減少對個人經驗的依賴,實現公司自動化和系統化。
  • 第二代的接班和革新(一): 擴充歐美市場及吸納專才

    莊學海在美國完成學業後,考慮到中南鐘錶有限公司需要接班人,畢業後隨即加入中南。初期參與銷售業務,定期聯同銷售部門同事,赴東南亞、中東、歐美等地出差。1960年代,中南已在行內享負盛名,莊學海認為接任工作不算艱巨;1980年代初,中南起飛,不斷增強人力和產量。早期莊靜庵較主動發展東南亞市場,但他受語言和通訊的限制,要依靠中介人開拓歐美訂單;1970年代末,莊學海兄弟接班後,因曾在外國讀書,懂流利英語,能直接與歐美客戶溝通。莊學海憶述通訊模式的演變,中南先後用過電傳、長途電話、傳真和電郵等方法。莊學海加入公司之時,認為中南的家族企業色彩濃厚,公司有大批資深職員,例如有任職達62年的總廠長,股東全是家族成員。莊靜庵是潮安同鄉會的創會會長,盡力照顧鄉親就業。第二代接手前,員工全為華人。鐘錶從業者不限籍貫,初期上海人佔多,戰後有廣東人和潮州人。莊氏兄弟接手公司後,為配合業務擴大的需要,在配合老同事之餘,積極吸納各國優才;1990年代後引進私募基金,成立更多聯營企業,邀請非家族人士入股。

  • 第二代在的革新: 產品開發和管理文化
    孫啟烈從產品開發和管理文化兩方面,分析建業第一代和第二代經營者的差異。
    一、產品開發:孫建超靠個人觸覺和判斷推出新產品,早期市場大、競爭少,新產品易於獲利。孫建超平日經常逛百貨公司、零售店和商場,觀察市面的產品款式,然後依樣加以改良。1970年,孫建超參考兩款燒烤架,分別結合通風和擋灰的優點,推出配備兩層墊盤的燒烤架,產品推出後反應理想,流行至今。第二代接任後,市場形勢與1950年代至1960年代有異,孫啟烈強調市場調查和數據分析,要充分掌握消費者的需求,才起造新貨的工模和樣辦。近年建業推出配有冰柱的冷飲杯,解決檸檬類飲品回溫或加冰的缺點,產品推出市場後大受歡迎。1984年後,孫建超淡出建業的營運,但仍不斷思考新產品,間中巡視廠房,提供意見。
    二、管理文化:孫建超採用家長式管理,以個人判斷做決策,下屬大多敬畏他的權威;孫啟烈接班後下放權力,吸納資深員工參與決策,下屬對他敬而不懼。孫啟烈剛返港接班時,大部分時間駐在車間,督促員工積極工作,現在已減少參與日常營運,讓第三代逐步投入。孫啟烈形容自己集技術和管理角色於一身,相對第一代而言,他投入更多精神在企業的發展策略方面。
  • 品牌歷久常新的策略:產品質素、銷售渠道、品牌形象
    顏福偉現在發展和興產品以保持產品年輕為方針。顏福偉曾經開發新產品,但不成功,認為令原有產品在已穩固的根基上延長壽命,比投入大量資源發展新產品更可行。要延長產品壽命,必須提高整個生產程序的水平以確保產品質素好,還要推廣產品的形象,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

    銷售渠道方面,和興在本地市場以前由8個批發商直接分銷產品,不用經過中介人,可以賺取較多利潤。這些批發商是大藥房,現在很多因老化已沒有經營,只剩下數家,例如中正藥房。和興現在以大昌華嘉香港有限公司為本地獨家經銷商分銷產品。顏福偉認為,大昌華嘉香港有限公司營運健全,並為和興制定全面的市場銷售策略推銷產品。時代轉變,現在香港的藥品銷售點多種多樣,除藥房,還有超級市場、便利店、個人護理商店等不同的連鎖店。和興要兼顧多種銷售點並不容易,難以直接交批發商分銷,而由單一經銷商負責市場銷售則簡單容易得多。因此,由大昌華嘉香港有限公司分銷和興產品,雖然運作成本較高,但仍很值得。

    和興在香港的銷售網絡相當全面,在分銷策略上着重兼顧大中小商戶的利益,包括連鎖店、藥房、藥材舖等。和興不想產品給壟斷,希望任何規模的商店、藥房都可生存,都能售賣和興產品,並可從和興及和興產品獲得利潤。和興的經銷商除了照顧連鎖店,還要顧及不同規模的藥房。和興控制不同銷售點的銷售比例,若發現大型連銷店銷售和興產品超過所定百分比,便採取不同的策略去平衡。

    產品形象方面,和興多年來採用香薰、明星代言人、音樂、藥用功能等不同方法推廣。和興近來推出「Go!Go!Go!」廣告,表達和興產品用途廣泛,凸顯用家包括不同國籍人士。此外,和興藉多元化的產品贊助途徑如粵劇、歌劇、年輕人的演唱會、運動項目、網上遊戲、工展會、慈善活動等,兼用各式各樣的宣傳媒體,令和興的產品形象遍及社會不同層面。音樂可以令產品形象年輕,顏福偉曾主唱《去飛》、《愛多80年》等歌曲,把和興產品的形象傳至年輕人心中,而《愛多80年》就連小學生也懂得唱。顏福偉最近在香港的大學演唱,發覺大學生仍然喜歡和興產品,包括和興白花油和福仔239等,相信品牌已建立年輕形象。和興針對年紀大有很多關節問題,推出和興活絡油以年紀大的用家為對象,另採方法推廣。

    和興的海外市場推廣工作,過去由當地代理負責,做法各有不同,令品牌形象散亂。和興現在規範海外市場代理推廣產品、做廣告首先要依照香港的模式,之後才加入當地的元素。和興在海外市場推廣,除強調和興產品在香港製造,令用家清楚原材料的來源地,更重要是提升品牌形象。和興產品在先進國家如美國、加拿大等售價不算貴,在發展中的地區如內地及一些東南亞地區等銷售則屬於貴價貨。顏福偉認為品牌代表產品的價值,品牌結合歷史價值更高。歷史對中藥品尤其重要,歷史悠久代表配方有效、安全,形成口碑,而且古老配方鮮有抗藥情況。因此中藥品歷史悠久的品牌價格比新品牌高。

  • 接班時融入公司的過程
    顏為善從低做起,了解業務的每個細節,親到廠房調配藥油。1978年起,顏為善於祖父病倒後逐步接手業務。每當批發商落訂單時,出廠產品便交運輸公司送貨。產品亦有出口到泰國(1960年代起)、美國(1980年代起)、澳洲(1990年代起),以及東南亞其他地區,但香港市場始終維持最大份額。和興亦收到菲律賓的訂單,在菲律賓若只進口半製成品,可享受較低的進口稅,故此公司在當地設有工廠進行入瓶和包裝。
  • 第二代接班的磨擦與融合。尋找美國大客戶: K-Mart和雅芳
    劉的華加入江濱實業有限公司時,父親原打算安插她出任秘書,但劉的華希望負責設計或管理工作,策劃公司的全盤發展,不接受父親的安排,父親只好委任她為私人助理,帶她一同應酬,她名片上職銜是「董事長助理」。劉的華主動到辦公室和工場各部門學習,盡快熟習各個工種。初期劉的華與公司的資深員工有不少磨察,她從美國學成回港,銳意提升公司業績,強調品質和效率,不滿員工因循苟且。資深員工認為劉的華擺架子,又認為女性不懂工業,無法妥善接班,彼此矛盾叢生。

    1970年代中期,江濱從K-Mart及雅芳等美國大企業接得大量訂單,品質即使未盡完善,仍可以數量搭夠,因此企業缺乏改進動力。劉的華認為經濟不景時,廠家要從品質入手,才能脫穎而出,她座右銘是「不進則退」。江濱大股東江先生負責保管資金,平日少參與公司運作,但江濱有不少員工是他的同學和親戚,江先生待人寬容,不願開除失職和懶散的員工。入職初期劉的華經常發脾氣,曾因品質問題與廠長吵架;又以父親不願革除曠工員工為由,憤而要脅離職。由於劉的華入職後有重大貢獻,例如覓得雅芳等長期美國大客戶,為公司帶來巨額生意。

    雅芳主要經營化妝品、人造首飾、皮包、手袋等,1983年向江濱訂購300萬個銀包,這是公司業務最好的一年。劉斌認為女兒精明幹練,其作用對公司不可或缺,逐步接納其改革意見。同時劉的華遊走於各部門,向老臣子和工人虛心學習,不抱階級觀念,很快掌握各個工序,漸得員工認同。她在工業家庭成長,自幼從母親身上學會車衣,有志於日後從事時裝設計。她熱誠參與公司運作,加上父親亦是開明之人,勇於創新,逐漸給予她更多發揮空間。
  • 參與國際紡織品配額的談判。遠赴落後地區投資設廠的的難忘經驗
    1970年代歐美對入口的亞洲紡織品實施配額限制。面臨配額引發的貿易衝擊,長江製衣除提升高價成衣的產量、出口不受配額限制的西裝外,同時遠赴不受配額影響的國家開廠。1970年代起長江曾在澳門、星加坡、馬來西亞、緬甸、斯里蘭卡、柬埔寨、孟加拉、印度、台灣、萊索托等地設廠,陳氏家族成員分赴各地管理工廠,每逢亞歐國家展開配額談判時,紛紛以顧問身份代表所在國的政府,參加國際商貿會議,陳永棋笑言配額談判正是紡織家族聚會之時。1980年代初某年會議在布魯塞爾召開,陳瑞球、陳永棋、陳永滔分別是香港、澳門和星馬代表團成員,永泰紡織的鄭維志、鄭維強分別代表香港和星馬出席,當年不少廠商是嗜吃大閘蟹的上海人,大閘蟹藉此機緣被引入布魯塞爾。1970年代至1980年代一系列紡織品配額談判隸屬於「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議會組織,1990年代初GATT被世界貿易組織(WTO)取代,配額問題從此消緩。
    長江製衣在國外設廠時,主要考慮條件是交通便捷、勞工充足和法制透明。香港是英國殖民地,長江傾向在深受英美影響的地區開廠,取其法制相通、易於明瞭,公司曾在星、馬、緬、斯、印、孟等前英殖民地投資,又到過屬美國勢力範圍的中南美州視察。公司從貿發局(TDC)、英資銀行、畢馬威顧問公司 (KPMG)等機構搜集國外投資訊息,銀行角色尤其關鍵,例如在孟加拉設廠時公司曾獲英資銀行協助。由於英殖民帝國歷史關係,匯豐、渣打等英資銀行在亞非英殖民或屬土已建立廣泛網絡,可向香港廠家介紹當地的合伙對象,合作成功將為銀行帶來不少生意。陳永棋認為TDC對公司主要作用是拓展生意,TDC駐意大利辦事處某外籍職員曾受僱長江,先後在意大利辦公室和斯里蘭卡廠房工作。
    陳永棋曾替公司四出尋覓設廠地點,旅途歷經千山萬水,不少落後國家令他大開眼界,他直言是有趣和難忘經驗。某次他在印度洽談設廠,計劃赴印巴邊境小城Lydia考察,中途在名為「Bujj」的小鎮住宿,該鎮仍保留城牆,旅館在地下設馬糟,陳永棋感嘆到荒遠小城做生意,仿如返回「聖經時代」。1980年代他赴哥斯達黎加考察,鄰國尼加拉瓜正爆發內戰,左翼游擊隊橫行,他隨時面臨綁架之險。北上設廠經歷同樣歷盡艱辛,1978年陳永棋赴江蘇無錫籌劃設廠,當年陳家在台灣已開廠,不欲台灣當局知悉陳家在內地投資,於是離港後先赴澳門,在澳門辦內地入境手續,再經廣州和上海抵達無錫,轉折的旅程要花費四日三夜,回程如是。早年內地交通不便,即使赴穗參加廣州交易會亦要舟車勞頓,住宿條件惡劣,不過他非常懷念石岐和大良的美食,對年輕時的出差經歷回味無窮。
   添加選中藏品到我的收藏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