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訪問

口述歷史

  • 檢視
  • 毅然由貿易轉行工業、廠房的不斷擴充: 從蘇杭街到西祥街、本地廠商與洋行的合作
    黎潔芳丈夫李世奕任職的洋貨舖廣永興位於上環廣源東街,主要貨種包括頭梳、鬚刨、頭擦、皮帶、針等,從英國入口之後在香港批發。年起,李世奕夫妻自營貿易,但不敢與廣永興老闆爭利,只經營檔次較低的奶嘴,未料因此獲厚利。最後李世奕辭去廣永興工作全情投入生產業務。黎潔芳認為,由貿易轉行工業者只屬少數,不少同業安於打工。李世奕夫妻首間工廠設於蘇杭街號三樓,取名駿發樹膠塑膠製品廠。當時李世奕夫妻已學會操作啤機,全廠最初只有部機器。早期駿發分批購入原料,每次以少量入貨,用現金交易。韓戰臨近結束時,塑膠原料大幅跌價,美國買家不了解原料價格變動,沒有因此要求少付貨金,仍以落單時所定價錢計算,駿發等廠家在成本減低後變相獲利。當年外國客戶與香港廠家簽訂生產合同,條款偏向廠家利益,廠方在原料升價時獲補價,在跌價時則不用減價。駿發因生意不斷擴充,搬廠房到土瓜灣,取新址租金廉宜和勞工密集,將蘇杭街廠房改為包裝工場,並僱用苦力每日從九龍運貨過海。駿發後來因土瓜灣交通不便,再將廠房搬至西環西祥街,附近有不少塑膠廠。初期駿發的訂單來自文咸東街的嚤囉行,廠房在接單後才生產,出產的奶嘴外銷理想。年代,香港廠家依賴洋行接單,有時廠家要帶貨辦到洋行輪候見客,有時客戶自攜貨辦問價,待廠家計算成本後回覆。當年廠家較少自行設計貨辦,一般在街外買實辦再略為修改,免起侵權糾紛。駿發按客戶訂單要求,由李世奕在街外買辦,再請師傅起模投產,出產的首套玩具是美國流行的化妝玩具。駿發有不少玩具訂單來自華興和益盛等洋行,李世奕與其他廠家事先協商分工,再跟洋行接洽。駿發生產玩具後,保留奶嘴生意至年代末。駿發創辦初期,黎潔芳負責全部廠務,包括生產、管理、培訓等,職位等同現在廠長兼總經理。黎潔芳家族經營匹頭生意,父親為高級管理人員,向黎潔芳傳授生意知識,有助黎潔芳替丈夫發展事業。
  • 西祥街的工人和廠房、早期資金來自錢莊的貸款
    駿發樹膠塑膠製品廠在西環西祥街的廠房設有10張工作枱,從街外聘請起模師傅,聘用工人約100名。機房男工約20名,包裝女工約60名,西祥街有較多閩籍人聚居,女工多來自廈門,負責操作啤機和包裝。黎潔芳認為,當年員工忠心,例如員工為避免駿發存貨遭偷竊,甘願在路邊以木箱當睡牀,以看管貨物。西祥街工廠位於唐樓地下,樓上閣樓設有包裝工場,晚上女工下班後,單身男工睡工作枱,李家住在廠房樓上。
    李世奕夫妻的創業資金約1萬元,主要用作購買機器;1950年代的經營資金主要來自積蓄,借貸不多;生意擴充後需依賴貸款。初期李世奕夫妻經朋友介紹向錢莊借貸,利息高達15厘,借款講求個人誠信,不用抵押。錢莊實際經營米舖等生意,以放貸為副業,著名經營者有呂興合。借款人在錢莊辦好借貸手續後,規定3日後才可用錢,有時廠家為應急要以客戶支票抵押,再換取現金貼現。黎潔芳認為,廠家早期較難向銀行借貸,及至1960年代經營環境好轉後,因信用提高,獲銀行發放數天兌現的期票,同時得原料行願意賒數。
  • 1960年代中期的經營危機: 人才流失和周轉不靈
    1960年代,李世奕夫妻育有多名年幼子女,黎潔芳吃力兼顧家庭與生意,用人稍有不慎,給駿發樹膠塑膠製品廠的下屬蒙蔽帳務,算錯產品的成本而令駿發虧蝕。1965年,有員工外出創業,並帶同各部門的技工離開駿發,與李世奕夫妻競爭生意。駿發歷經事變,經營困難,資金周轉不靈。李世奕經介紹向廣東信託銀行借貸5萬元,以簽保另一筆5萬元貸款作為抵押,未料該筆貸款連本帶利高達25萬元。其後銀行經理批准李世奕夫妻停息還本,加上業務重上軌道,二人於3年內清還欠款。還款期尚未結束時,廣東信託銀行倒閉,夫妻守信用仍舊向銀行還款。1960年代末,外銷獲利豐厚,黎潔芳開始涉足物業和股票投資。黎潔芳認為,1967年暴動和1973年股災對新法工業有限公司影響不大。
  • 產品的演變: 從奶嘴、玩具到公仔配件、廠房的演變: 從西環、堅尼地城到黃竹坑
    新法工業有限公司主要產品發展依次分別是奶嘴、玩具、公仔配件(化妝具、公仔衫)。新法早期曾短暫生產髮梳。1960年代流行塑膠花,新法曾按美國客戶指明的款式生產,當年不少塑膠廠轉型生產膠花,所需機器與生產奶嘴的類似。當時廠家每次起貨,一般按訂貨量考慮工模成本,所以即使產品轉變頻繁,對同行影響亦不大。新法於1960年代初停產奶嘴,當時產品走向多元化,包括膠花、化妝玩具和電鍍製品(例如玩具車的車頭蓋)等,主要外銷美英日等地。新法有某類產品停產,便將該產品的工模變作廢料出售,故適應產品轉變困難不大。
    新法的電鍍技術優於同行,電鍍產品為新法帶來最高利潤,但訂單數量不多,不及產量較大的化妝玩具。新法初在蘇杭街設廠(當時仍稱駿發樹膠塑膠製品廠),1956年搬廠至西環西祥街,2層廠房共1萬呎,後買入二樓閣仔和鄰舖,使廠房擴充至2萬呎。駿發規模日益擴充,李世奕聞說堅尼地城海旁的東亞貨倉租金便宜,於是搬廠到面積3萬呎的上址。1970年代初,新法在資金充裕後,以31萬元買入黃竹坑道現址,擁有2萬平方呎廠房,並在天台加建上蓋,用作包裝和存倉。黎潔芳感嘆當年地方簡陋,但廠家和工人不怕捱苦。
  • 內地設廠的進程: 新會、東莞、寶安
    李世奕夫妻從1975年起計劃到內地設廠,自1981年後將大部分工序北移。當年先在新會荷塘的家鄉開廠,以來料加工形式運作,然後將半數產品送回香港包裝。當時黃竹坑廠仍然運作,後期包裝工序全在內地完成。荷塘廠房由地方政府興建,李世奕夫妻獲邀回鄉從事加工生產。荷塘廠房屬規模不大的加工廠,李世奕夫妻後因路遠不便,先後在東莞鄉鎮和寶安設廠,以便處理廠務。
    新法工業有限公司曾在東莞縣城設廠,未幾因路遠而撤出。新法在1995年於寶安開辦新益塑膠製品有限公司,約於這時結束香港全部生產線。內地官員歡迎新法在內地設廠,並大開方便之門。黎潔芳認為,在內地設廠的困難在於工人難於管教。李世奕夫妻在香港定居後,參與多個同鄉組織,與內地保持聯絡,在家鄉捐錢興學。黎潔芳認同自己是香港人,但仍關心故鄉,對能夠幫助鄉親感安慰。
  • 生產北移公司踏入高峰、1980年代香港廠房的收縮
    1970年代初,新法工業有限公司生意擴張,廠房從西環搬到黃竹坑,李世奕夫妻有充裕資金投資物業。有時訂單應接不暇,新法便提供原料和工模,將部分生產工序外發加工,並派人督工和指導。1978年起,新法生產線北移。當時內地勞工充足,新法專挑年輕精明的工人;人民幣滙率低,減低生產成本;香港勞工條例日趨完善,卻加重本地的經營成本。李世奕夫妻初期選擇在家鄉附近開廠,後因路遠改在寶安設廠。新法北移發展後,美泰兒、麥當奴等外國客戶主動送上訂單,黎潔芳和兒子每週北上管理廠務。
    約於1988年,新法的香港生產線全部北移。在全部北移前的過渡時期,內地和香港工廠同時開工,內地廠房負責複雜工序,香港廠房則主力做包裝。香港的廠房逐步收縮,工人分成小批遺散。新法因平日勞資關懷和睦,遺散工人時沒有工潮。新法在生產北移後產量大增,可接一億元的大訂單。香港廠房最高峰時聘請500名工人,內地廠房最高峰時聘請1萬人,此時企業第二代已開始接班。新法的高峰期約為1992至2000年。
   添加選中藏品到我的收藏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