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衣業北移後的機遇和困難

1990年代初長江將製衣生產北移,先後在番禺和東莞開廠,本地生產線逐年收縮,並結束部份外地工廠,現時只保留孟加拉和緬甸的廠房。1980年代末柬、緬等國失去美國配額優惠,逢值中國內地改革開放,工資低於不少亞洲國家,加上陳瑞球認為內地工人較勤奮和聰明,於是轉移陣地設廠。不少香港製衣廠北移後,工人數目倍增。本地生產收縮後,香港轉型為從事銷售的遙控中心。港商北移20年後,內地開廠的優勢已大不如前。陳瑞球嘆息工資成本不斷上漲,政府訂立最低工資,並逐年調高百分之十五,高薪工人眼見低薪工人因此受惠,亦紛紛要求廠方加薪;企業為工人繳交的社保費用每年遞升,現時廠方要為每名工人每年支付約1萬元的社保費用。陳瑞球認為內地當局已不再鼓勵港商在珠三角設廠,勞動密集式的製衣業在當地已不受歡迎。此外,廠商生產成本雖上漲,但外國客戶卻未必肯加貨價;製衣業不算高技術行業,有不少亞洲國家出產成衣,對港商構成一定競爭壓力。他認為現時內地港商正面臨最艱難時刻,正在掙扎求存。

受訪者
公司 長江製衣有限公司
日期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8分4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資料來源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儲存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SK-SEG-015
Sha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