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投資的轉捩點: 1989年六四事件、1992年結束香港生產線

1989年爆發六四事件,成為建業在內地設廠的轉捩點。當年不少港商撤離內地,孫啟烈與家人評估形勢後,維持在內地投資。孫啟烈認為,改革開放是內地大勢,老百姓謀求改善生活,內地官民歡迎外資設廠。孫家已在內地和香港建立事業,家庭和事業遷外地的成本高,到東南地區設廠將面對文化差異和政局動盪等問題。同時平湖政府極力挽留外商,港商設廠為鄉鎮帶來可觀的加工費外匯,這收入不必上繳中央。1989年,建業規模不斷擴大,計劃在平湖買地擴充,正值當地政府提供每平方米港幣100元的優惠地價,又獲得滙豐銀行貸款,於是在年底為平湖新廠房工程動工。新廠工程規模宏大,合稱「三通一平」[編註:即水通、電通、路通、場地平整],涉及移山,新廠的廠房、辦公室和工人宿舍分期興建。
1992年,新廠正式落成,香港生產線結束,大部分本地工人依法遣散,不少資深員工亦趁勢退休,留下來的員工有10名,調上平湖擔任技術指導,現今只剩下2人。1979年至1992年是建業的北移過渡期,內地與香港皆有生產線和機模部,勞工密集的工序最先北移,自動化工序則留港,產品的最後組裝和產來地源問題由香港部門處理。建業並非勞工密集的工廠,高峰期香港廠房只有300多名工人,北移後所有廠房的工人增至約1,000人,現在內地廠房已將大部分生產外判。孫啟烈認為內地與香港的行政制度有異,內地黨政單位分流,加上鄉鎮至中央架構繁複,港商不易適應。

受訪者
公司 建業五金塑膠廠有限公司
日期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3分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資料來源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儲存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SKL-SEG-010
Sha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