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製衣早年勞工特點、近年的「海外加工」生產模式

長江製衣廠早年聘用較多熟練工人,一人可以完成整件衣服的縫製工序,車衣工藝要求較高。高峰時期長江聘用3000名工人,廠內實行分科生產,工人按成衣種類和車衣工序分工,技術要求降低,廠方便於培訓。近年製衣工序分拆趨向細緻,採取「單件頭」辦法,每工人只負責一項簡易工序。1967年新蒲崗長江廠房斜對面的塑膠花廠爆發工潮,街上佈滿真假炸彈,長江廠房門口亦不能倖免。長江不受六七暴動影響,工人如常上班,製衣廠不曾停產。陳瑞球認為當年工人温馴,工會對工人影響有限,公司甚少出現工潮。自從公司赴東南亞開廠後,本地生產開始收縮,此趨勢於內地設廠後加劇。長江製衣至今在港仍保留小規模生產線,接收內地縫好的成衣,進行後期加工,俾產品能以「香港製造」名義出口,滿足客戶對產地來源的要求,此種模式稱為「海外加工」(Overseas Processing Arrangment, OPA)。目前公司大部份生產線設於內地,不過由於勞動成本上漲,陳瑞球認為生產業務已亮起紅燈,自言入行62年以來,此刻工作最為艱辛。

受訪者
公司 長江製衣有限公司
日期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7分21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資料來源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儲存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CSK-SEG-006
Sha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