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中期依利安達的財政危機

1970年代,電子消費產品演變迅速,蘇章盛等人計劃兼顧線路板和消費品市場,為免與客戶引發利益衝突,決定另闢蹊徑,研發室內無線電話,產品面市後在美國市場獲得成功。1984年,美國當局改變電話頻段(Mega Hertz,MHz),規定舊貨只可在市場流通3年。依利安達遭美國入口商壓低貨價,同時要縮減訂貨量,而董事局未有就市場變化準確評估,導致依利安達在1986年存貨過剩,資金周轉不靈,向依利安達借貸的滙豐銀行實行信貸管制。
隨後依利安達董事局與滙豐達成協議,依利安達推出財政復元計劃,由滙豐監督進程,每週審核依利安達的會計狀況。管理層為重新鞏固依利安達財政,決定裁撤電話生產部,遣散約600至700名員工,轉賣生產部的模具和零配件套現。蘇章盛認為無線電話研發部是依利安達關鍵資產,決定保留。研發部員工背景廣泛,大部分是電子工程專業出身,在本地、台灣和歐美的專上學院肄業,部分曾在安培泛達、國家半導體(和德州儀器等美資電子公司任職。蘇章盛要求員工兼具學歷和生產經驗。研發部員工起初對裁員安排有微言,蘇章盛批准員工自決去向,員工在談判後信任管理層,決意與依利安達共渡時艱,隨後成功研發數據機和傳真機等產品。
在1986年離開依利安達的生產部員工有些自行創業,建立室內無線電話公司。依利安達復元期間曾出現小插曲,廉政公署接到依利安達職員舉報,懷疑有董事賤賣電話零配件謀取私利,廉署批准蘇章盛用兩星期做內部調查,及後滿意蘇章盛的調查報告,事件告一段落。當年依利安達對原料採購和轉賣沒有明確指引。依利安達在裁撤生產員工和出售生產資源套現後,財政回復正常,滙豐放寬會計監控。依利安達順利渡過1986年的危機,這次危機的處理模式更給滙豐收納為參考案例。

受訪者
公司 依利安達國際集團有限公司
日期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23分2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資料來源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儲存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LKF-DAVIDSO-SEG-010
Sha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