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染廠的印染業務、工序、技術和演變

中國染廠主要做成衣布料的漂染工序。中國染廠主要做梭織(woven fabrics)的布,福田(福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主要做針織(knitted fabrics)的布,兩者機器和生產方式不同。中國染廠做梭織成衣布料,另有公司做床單、窗簾、功能布等。中國染廠一向多做麻、棉等布料,即自然纖維(nature fiber),較少做化學纖維如尼龍、滌綸等布料。
中國染廠其他漂染業務。1976年至1977年,中國染廠購置由法國人所設Subliprint Far East Ltd的工廠,該廠於屯門開設,專門做轉移印花。轉移印花技術是把花樣印於紙上,再轉印至滌綸布上。現在該廠轉型生產彈力絲,即成衣布用的彈性人造纖維(spandex)。
中國染廠布疋來源。1970年代至1980年代,因本地生產成本高,新界紗廠結業,生產工序遷往內地或非洲。中國染廠從不同地方入口布胚,例如巴胚、印尼胚或內地胚布,然後加工。
漂染前處理的工序。胚布運到染廠後,先「燒毛退漿」。燒毛指燒掉胚布布面細毛,使布面光潔。至於退漿,因織廠為防止織布時紗線斷裂,會在織布前先上漿,染廠便要先退漿,以免布不能均勻上色。退漿工序會增加染廠污水處理上的負擔,即COD loading,指數可由1,000ppm至高達30,000ppm不等。其後工序是煮練,把纖維上的油脂及雜質除走。然後是漂白,把天然色素用氧化劑除掉,使布變白。繼而是絲光,將漂白布經濃鹼的處理(或工業上稱為燒鹼,化學名稱為氫氧化鈉),增加布的吸色量,改善布面穩定性,令布面有光澤。這些工序統稱為前處理工序。之後可做染色及印花。印花染色涉及染化助劑較多。染料按布種、顏色、牢度(fastness)應用於不同纖維,不同染料用於不同纖維。牢度意指布的脫色程度。牢度測試也有多種,成品布的測試包括強度、色牢、滑紗、回彈、縮水、甲醛含量、功能性等問題。一個完整測試(full test )需要2,000至3,000元。染色有不同機種。例如冷染:適合深色,所需能源少,滲透好。有些是連續染:效率高,布面較靚,顏色較均勻。不同染色方法配合不同染料。印花道理也一樣,如直接印花、拔印、防印等,不同方法營造不同印花效果。漂染後整理技術。布印染後,染料還未固色。固色程序是經過氣蒸(steaming )、高温、多次洗水等步驟。所有印染布都經過洗水,將容易褪色的染料(loose dye)洗褪,以免家居洗衣時仍脫色。洗水後到整理,整理包括改變布的質感,即手感(hand feel)。手感有桃皮(peach skin)、鼹鼠皮(moleskin)、鑽石磨毛(microsand)、碳素磨毛(carbon brush)、陶瓷磨毛(ceramic brush)等效果,用不同機械方式改變布的手感。此外,有不同的功能性整理,例如防縐、防水、防油、防菌、防紫外光、吸濕排汗、透氣、有香味(如骨膠原、人蔘味)等,這些都是後整理的工作。縮水也是整理工序,現時每件成衣規定3%縮水範圍。整理技術還可令布面有光澤,叫軋光、電光。布料加入橡筋變彈力布,有經彈或緯彈。一件衫的洗水壽命一般約50次,現在中國染廠的整理技術達到洗50次也不縐,不用燙,這是中國染廠不斷研發技術的成果。不過,研發技術要保持成本不能太貴,且要滲入環保元素,如有機棉、可循環再用纖維等,要有證書。
中國染廠因能源成本高,近年改變生產方針:在香港維持廠房運作,把工人數目由500人縮減至120人,但沒有減少生產,唯有增加外判(outsourcing),接單後由內地紡織印染廠加工。中國染廠與內地做印染、織布的工廠建立合作關係,發單給他們,中國染廠則負責控制品質和交貨期。中國染廠在香港生產愈來愈少,以香港為培圳、研發、控制中心,走貿易(trading)路線。
內地與東南亞國家的成本比較。內地在成本方面的競爭力不及印度。根據雜誌報導,印度的生產成本是內地的六成,越南的生產成本是內地的四分一。中國染廠用良好的服務競爭,例如交貨期準、品質有保證等,以維持客戶。

受訪者
公司 中國染廠集團有限公司
日期
主題 工業
記錄總長 18分48秒
訪談語言 廣東話
資料類別
特藏
資料來源 香港記憶計劃口述歷史訪談
儲存地點 香港記憶計劃
授權說明 香港記憶計劃版權所有
登錄號碼 AY-CKK-SEG-002
Sha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