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訪問

紅褲子出身工業家

  • 檢視
  • 創業首8年工廠的「泡沬式」發展、1978年接品牌客戶訂單轉虧為盈
    捷成PVC軟膠製品廠以3,000元資金創辦,開廠初期,廠房僅足300呎,月租300元,以分期付款購買機器。陳華昌長期留守機房,坦言創業之初甚為無知,不懂如何接單、買料、開料、計算成本,諸事向老行尊請教,並請舊東家分發加工訂單。陳華昌早年向田氏化工的姚經理買原料,坦言自己資金不足,要求田氏容許60天賒數貨期,姚經理欣賞陳華昌坦率,決意破例相助。捷成從1969年開廠至1977/78年,由只有1名工人擴充至70至80名工人,因勞動成本低廉,生意興隆,每晚開廠至凌晨2時,先後生產文具和女裝銀包。開業8年後,陳華昌審查帳目,驚覺歷年虧本高達50萬元,母親和模具師傅曾多番規勸早日結業。
    陳華昌歸納開首8年失敗原因如下:一、製品產值太低;二、同業競爭劇烈;三、計帳方式落伍,忽略水電等運作費用;四、洋行居中壓榨;五、客戶拖欠貨款。 開業初年,捷成依賴洋行接外國訂單,陳華昌平日到尖沙咀和中環洋行扣門,因議價能力不足,慣遭洋行壓低貨價。1978年,陳華昌經過檢討,改變策略,放棄生產女裝銀包,並接洽專做品牌客戶的洋行,轉而為史諾比、迪士尼、星球大戰、Hello Kitty等卡通品牌生產文具,同時加強品質和貨期保證。捷成開始轉虧為盈,品牌生意維繫到今天,並擴充至袋類製品。陳華昌認為,名牌產品貨價較高,利潤合理,訂貨量大,訂單穩定。捷成生意逐漸上軌道後,向銀行借貸手續日漸簡便,得以擴充廠房和設備。陳華昌感慨營商猶如逆水行舟,他在1970年代初低勞動成本時虧本,反而待1970年代末工資上漲時方賺錢。陳華昌坦言,與洋行談判困難,考慮到廠房和工人規模有限,只能以誠意和低價打動對方。
  • 出身於福華街的山寨針織廠
    1947年區坤祥生於廣州,父親是機器師傅出身,懂得組裝及修理針織機器,1949年前已在廣州經營小型針織廠,生產布料及成衣。1949年父親來港定居,替本地的老字號針織廠維修機器。1950/1951年區坤祥隨母來港,與父親團聚,全家住在北河街的舊樓,其後弟妹在港出生。1950年代初,父親在福華街租用四層高住宅大廈的地舖,開設山寨針織廠,全家搬入福華街的廠房居住。區家在地舖的欄尾 (又稱「通天」)搭建約1千多呎的有蓋廠房,放置織布用的翻紗機和織布機;另在單位內搭木閣仔為住所,佔地約200呎,內置4、5呎的睡床和桌子,廁所和廚房設於欄尾,全家平日在廠食住。工廠晚上照常開工,區坤祥要鋪木板,睡在家門或機器旁。父親的山寨廠生產針織布,可用於生產圓領T恤等文化衫。全廠約有5、6台機器,分日班和夜班工作,父母在日班當值,父親監督織布工序,母親負責翻紗和打紗,另聘1名夜班工人。
  • 總結事業和成功之道: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

    「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轉」。梁偉浩認為做事要誠信、認真,開發產品原則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和「人優我轉」。
    「人無我有」:一、1970年代,梁偉浩赴美推銷產品,繞過本地洋行的中介,並與矽穀合作生產電子錶;二、得利不斷開發製錶物料,1980年初用玻璃做錶面,優點是清晰、堅硬,後改用藍寶石玻璃,成本高玻璃20倍,永不磨損;2003年用眼鏡膠做錶殼和錶帶,全球首創;採用廚房洗手盆的人造石為錶殼物料;1980年代用牛仔鏈做錶帶。
    「人有我優」:梁偉浩對客戶有誠信,堅持品質,他認為香港貨和外國貨的品質信譽較內地佳;品質與技術及機械有關,最重要是人的把關意識,梁偉浩要求員工做到「零退貨」。
    「人優我轉」:1980年代,得利停產電子錶,停用欠缺質感的鋅合金物料;2003年,梁偉浩出讓「時間區」零售店,改為投資生產電腦軟件,與數名美籍華人開發大型項目管理軟件「8th Manage」,投身電子業,為未來轉行而鋪路;2003年,梁偉浩轉移得利的上市地位予位元堂,並任位元堂非執行董事,然後用更多時間於東莞外商投資協會和社會事務,結識內地官員。

  • 因學歷不足萌生創業思念、實驗室研發帶來技術突發
    1972年,蘇章盛與安培泛達同事曾銘培、譚錦濠合伙創業,開辦依利電腦配件有限公司。曾銘培早年在東南無線電專科學校肄業,隨後在安培泛達出任測試部經理,離職前升至設計工程部主管,擅長人事管理和制定預算。譚錦濠於1963年來港,曾在廣州氮肥工廠與蘇章盛共事多年,蘇章盛介紹譚錦濠入職安培泛達,兩人同在測試部任職。創業時,譚錦濠主理生產事務。蘇章盛、曾銘培和譚錦濠因沒有大學學位,在美資、英資的電子廠晋升前景有限,於是決心離職創業,為個人前途謀求機遇。當年三人看準東南亞缺少線路板生產,銳意設廠,生產雙面電鍍穿孔印刷線路板,以供應本地和東南亞地區市場,故下班後自行研發,從1969年至1972年,公餘便全心投入實驗工作,每晚11時才回家。蘇章盛認為,在1970年代的香港,生產任何一種電子零配件都有前途。

    1960年代,安培泛達主要生產電腦記憶體,三人因線路板知識有限,靠閱讀基本工具書籍開始,以釘頭、菲林、西湖牌鑽孔機等簡陋工具做土製實驗,學習電鍍和穿孔技術。三人掌握關鍵技術後方設廠投產。蘇章盛認為,研發要有長遠計劃,研發新產品要盡量以超前技術為目標,不能只着眼於滿足顧客要求,才可應付未來新科技的需求。1979/80年期間,蘇章盛有意發展電訊產品,理工學院Dr. Taller[編註:譯音]鼓勵蘇章盛要在技術上超越同行3級。當年港產電話機出口美國前,必須得到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認證,並通過電磁干擾測試。蘇章盛為確保產品及早通過檢測,組織員工到沙頭角空地做實驗。當年市區缺乏700呎長以上空地,蘇章盛因此要到偏遠地方空地做測試,而且當時理工學院和香港大學測試設施未上軌道,員工只能冒被警察查問的風險在荒地測試。蘇章盛滿意早年的研發工作,認為實踐經驗有助彌補學歷不足。
  • 在砵蘭街創辦建業五金機器廠
    建業五金機器廠位於砵蘭街326號,隔鄰是租貨車和賣汽水的店舖,附近一帶是唐樓住宅,樓高2至4層。1949年開廠時孫氏夫妻住土瓜灣新柳街,中午時孫夫人要從土瓜灣跑到旺角送飯;及後夫妻租住機器廠對面唐樓。機器廠出產五金工模,例如梯煲和水壺的煲柄或壺嘴,主要客戶是鼎大銻煲廠和金錢牌熱水壺廠,由於孫建超學識不足,由孫夫人負責帳目。孫夫人在廠內一邊照顧孩子,一邊用算盤計價和寫發票。某次計算金錢牌的貨價時,算少了600元,幸熱水壺廠帳房為人厚道,主動告知並支付實價。當年製作工模不流行畫圖則,只靠肉眼判斷尺寸,技術靠師徒口耳相傳講授;昔日孫建超在上海學師時,亦沒有學習畫圖則,即使有時要畫圖,只有不精密的草圖。創業後孫建超開始招收徒弟,前後收徒約40名,早年拜師學藝儀式講究,學徒家長向師傅送糕點,學徒跪拜奉茶。師傅打罵徒弟實屬正常,孫建超早年亦有施行體罰,孫夫人極力勸阻。初來港的孫建超本地話不靈光,教導學徒時要由夫人從旁協助講述。孫夫人後期在夜校進修會計和英語,以便管理廠內帳目。
   添加選中藏品到我的收藏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