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訪問

由低做起的熟練工人

  • 檢視
  • 淘大籃球隊打公開賽。員工創作淘大歌。淘大與員工慶佳節
    淘大員工組成籃球隊,參加每年一度的工廠盃。工廠盃由香港籃球總會主辦,全港工廠均可參加。後來淘大老闆聘請香港頂尖球員組織專業籃球隊,參加香港的公開賽,又到新加坡參加比賽,以收宣傳之效。專業隊由石震達擔任教練,著名球員有吳益安、潘克廉、楊比福等。專業隊閒時與淘大員工隊對打,讓員工隊有機會磨練技術。員工隊叫「幸運隊」,打過兩三次公開賽,報章稱員工隊為「黑馬」。員工隊由淘大資深會計黃正行組織。香港電台以前每星期訪問工廠,週六廣播,曾訪問淘大。黃正行創作過淘大歌《淘大一家》,讓香港電台錄製播放。黃永文依稀記得數句歌詞。淘大員工過時過節開慶祝會時會合唱。黃正行後來升任淘大紙品廠經理。
    淘大於傳統節慶如農曆新年、中秋等,在飯堂加餸擺酒,與員工一起過節。
  • 南海紗廠實習生培訓
    南海紗廠宿舍環境。許佐田在1969年加入南海紗廠,第一年在職員宿舍上課。紗廠規定實習生住宿舍,每週回家1次。上課一班20人,全男生。宿舍地面有小型飯堂、課室、康樂室等,上層為宿舍。職員宿舍只有男生,6人一房。一間大房有6張床、6個衣櫃和6張書桌。另有工人宿舍,分男女。

    南海紗廠實習生學歷背景。南海紗廠實習生大多數年紀相若,相差2至3年,中學畢業。南海紗廠是當時香港規模最大的工廠,建有南海英文中學。該校收工讀生,設中一至中五,免學費,要求工讀生上學半天後在工廠工作4小時,提供免費住宿。與許佐田同屆的實習生中有3位同學讀南海英文中學,有從中一開始讀,有在中四、中五插班讀,最少已在紗廠工作2至3年。3位實習生同學符合中學畢業、會考5科合格等條件,考入紗廠。20多年後,許佐田在沙田重遇一位實習生同學,才得知這位同學曾入讀南海英文中學,當年想讀書,但家境貧困,南海英文中學提供半工讀和免費住宿。

    實習生培訓課程的導師和時間安排。許佐田之前數屆實習生,最初由紅磡香港理工學院培訓,招生同樣要求5科合格。許佐田那一屆因資源問題,改為紗廠自行培訓,由高級職員當導師。上課時間長,朝9晚6。安排緊迫,朝早7時起床,8時在操場集合做早操,由舍監(即人事部主任)帶領,早餐約30至45分鐘,9時上課。上下午各3節課。

    實習生培訓課程的內容及生產工序簡介。實習生培訓課程圍繞紡織生產知識和人事管理知識。人事管理知識由廠長教導。許佐田初入南海紗廠時的廠長是上海人,後來犯錯離職,由人事管理出身的張音曼接任。[編註:香港管理專業協會創辦會員之一,留學日本專修管理。]

    簡介生產工序。紡織是勞工密集行業,由棉花到布,經過10多個工序。香港大部分紗廠工序分散,南海紗廠是唯一一間一條龍生產,規模最大,擁有2,000多工人,實行三班制。

    實習生工作分派。南海紗廠的系統分兩大部分。一為保存部,負責機器保存、維修。另一為運轉部,屬於生產方面,管理生產工人。20名實習生,大部分分派到運轉部,四分一獲挑選到保存部,通常要接觸機器5至6年才上手,機械知識靠自修和實戰獲得。

    實習生培訓課程的課本。香港理工學院提供的培訓課程,課本採用英文。許佐田上實習生培訓課程,課本全中文。中文課本多出自台灣教科書或參考書,更大部分是導師自備。廠方設計課程以實用為主,只要求實習生學習機械的基本知識,有時課本未必完全適用。

    南海紗廠在香港紡織的水平及對做布的要求。當時香港紡織的水平在世界排頭位。南海紗廠在香港紡織的水平佔領導地位。美國軍方長期向南海紗廠下訂單,專做美軍制服,是南海紗廠布廠最大的訂單來源。南海紗廠做布要求嚴格,符合美軍制服標準,設有驗布間由女工檢驗每一幅布可容忍的瑕疵點數,超越點數即剪去,另有品質部負責拉力測試。

    南海紗廠鼓勵職員學習管理學。南海紗廠曾鼓勵實習生同學應考香港管理專業協會的專業試。許佐田一位實習生同學考取專業試資格,等同獲政府承認大學畢業,其後考入懲教署。現在的人力資源管理,當時叫現代管理學理論。

    在南海紗廠的實習歷程。第二年實習,20名實習生平均分兩批往南海紗廠運轉部的紡部和織部。許佐田分派往織部,需在織部不同部門,包括漿紗、穿綜、經紗、紓子、織布等,還有保存部實習,管理工人,每個部門1至2個月。實習期原計劃為期1年,但工人流失嚴重,許佐田實習半年後便要負責領班工作。
  • 赴巴拉圭協助當地發展電池業
    巴拉圭是南美小國,工業落後,總統女婿有意發展電池業,向當地中華民國大使館求助。大使與總統女婿相善,推介台灣永固電池廠提供技術支援,永固在香港尋覓人才,得悉羅履和出身業內著名的興華電池廠,即行聘用派駐巴拉圭。羅履和在巴拉圭電池廠主管生產,教導當地人技術。羅履和具語言天賦,不消3週,已學會以西班牙語問路和還價。羅履和在巴拉圭工作1年後,因香港股市復興,自己又顧念香港家屬,而決意離開,在拒絕總統女婿挽留後回港。永固在巴拉圭派駐8名華人,4名是香港人(3名曾受僱於興華),4名是台灣人(俱屬永固職員),1年後返國者4人。羅履和認為,台灣電池技術不及香港,台灣以內銷為主,香港主力外銷;需經常參考專業書籍,又剖驗外國電池配方,追及外國標準,例如興華曾鑽研美國Winchester電池的防漏包裝辦法。興華早期不做化學分析,把原料交由香港大學化驗。
  • 在家開車衣工場接工廠外發工以便照顧家庭
    英姐婚後仍在尖沙咀的顧繡廠工作,大兒子出生後離職,改在家中接外發工作,直至幼子升讀小學,期間跟外界脫節10多年。英姐住宅地方有限,只有衣車、熨斗等簡單設備,以小工場方式作業。她只能接顧繡的外發工,全件起貨對她較方便。初期她主要替舊東主和黎先生做工,黎先生經營中型製衣廠,兼做貨辦和成衣,高價貨每批最多出產30、40件。黎先生熱切邀請英姐接外發單,生產貨辦,再交工廠工人分科起貨。英姐初次的外發工取得成功,繼續替黎先生的客戶起貨。當年製衣業有「落大辦」營業模式,客戶先到製衣廠落單,交代款式的要求;滿意廠商的貨辦後,再要求以8至10件為數起貨。製衣廠來不及起貨時,便將工作外發至手工較好的散戶。

    因為外發工作不穩定,除了舊廠東和黎先生外,英姐另外要從其他工廠接單。每年中秋過後她在家做褸,到製衣廠領取絨布,因原料價值高,事前要人介紹或擔保。英姐認為做褸較容易,手快者每1.5小時可做1件,慢者2至3小時做1件。她在冬至收工,冬褸在春節出售,高檔貨在彌敦道出售,下價貨在汝州街有售。英姐首選接上價褸的訂單,過年前有一份收入,她份外歡喜。
  • 轉職上海廠: 大華織布製衣廠、聯華布廠
    當年女工缺乏,梁佩貞從招工告示並得工友介紹,到土瓜灣的大華織布製衣廠(屬上海廠)工作,不用考試。梁佩貞領身分證時報大2歲變為22歲。上海廠收入高,有假期。梁佩貞後來轉到荃灣的聯華布廠(屬上海廠)工作。聯華設有宿舍,但廠房門窗封閉,空氣差,地面濕滑。聯華每個工人管6台機,12小時工作,朝七晚七,每星期1天假期,而流動班工人的假期則不固定。上海廠產量較高,全生產白布、扯布,這些布屬軍用品。上海廠用自動機,最高峯一人管16台機。自動機技術不難掌握,梁佩貞在廣東廠工作時已有基礎,故較易學懂。自動機操作較危險,而且工作環境差,工人辛苦。上海廠老闆要求高,運作較有規律,管理較嚴謹。工人生病仍要上班,否則倒扣工資,缺席沒有勤工獎。梁佩貞因長期過勞弄壞腳。梁佩貞後來因工作辛苦辭去聯華布廠的工作,全職讀書,至結婚後再工作做牛仔布。
  • 青少年時期跟工廠姐妹的娛樂和社交
    青少年時期的杜瑞雲喜與朋友和同事共度餘閒,例如遊船河、打麻雀、開派對等。18歲時她在「豐利」毛織廠打工時,認識了一班懂得駕船的水上人朋友,放假時一大班青年男女,齊集尖沙咀公眾碼頭出發,開往深水灣、淺水灣等地。她深感當年香港的海灣遠比現時的漂亮,出海可觀藍天白雲。她不懂游泳, 但用水泡(即塑膠浮泡)亦可暢泳。 不過遊船河消費高,每次每人要花數十元,當時月入約1千元。

    她有位朋友的婆婆在旺角海邊搖艇為生,在奶路臣街旺角碼頭招人上船,跟着送客人往海上花艇。當年油麻地避風塘有不少裝飾美麗的「花艇」,船頭放一洋琴,少女彈唱表演,花艇租金每小時高達7、8元,每次往返2小時左右。杜瑞雲有時與同伴在阿婆的小艇打麻將,每次每人要向阿婆付40多元,一般在晚上11點出海,連續打牌5、6小時,天亮後往工廠上班。有次她與朋友晚上11時到海邊,但阿婆要接載其他客人,不能載她們出海,她們索性在碼頭一家公寓租房,通宵打麻雀。她對少年往事回味無窮,數十年來腦海不斷浮現船上打牌的畫面;但有感童年「生活很傻」,家人對她工餘的消閒活動竟毫不知情。

    1970年代杜瑞雲住在七層高的廉租大廈,由於廉租大廈單位寬敞,不少居民在住宅開跳舞派對,也讓其他不認識的人買票入場。她間中參加住宅派對,每次付5元入場費。有些派對只收男士費用,女士免費,但杜瑞雲堅持不貪便宜,必定不參加這類派對,只參加熟人舉辦的派對。當年有些專騙工廠年輕女工的派對,主辦者在工廠附近等女工下班,相約她們出席派對,這類派對不太正派,少女隨時喝下有問題的飲品而遭迷姦。廉租大廈龍蛇混雜,杜瑞雲經常從街坊口中聽聞少女被騙之事;她有些朋友認識舞女大班,也有其他走偏門者,他們都告知杜瑞雲等人派對活動的情形,避免落入陷阱。她幼年在廣州讀書的時候,不少老師告知她香港的情況,勸戒她時刻警惕,保護自己。她交友採謹慎態度,最初與工廠同事交往。在「豐利」打工時曾與七位相熟的同事結成姐妹,其中7人是女工,另1位是管理層。當時八姐妹年約18至20歲,杜瑞雲年紀最小。她與姐妹關係較其他朋友熟絡,彼此互相幫忙、關懷、轉介工作,後來她離開毛織業,轉到製衣廠工作,與姐妹減少來往;各人結婚後更忙於家事,聚會更趨疏落,只在喜慶飲宴時聚頭。
  • 淘大40多年的工作生涯回顧: 由低做起、歸屬感延續今
    鄭欽貴於1966年入職淘大,至今已40餘年。當年只有10多歲,從低做起,逐步提升至工程部經理。淘大經理一般向外專職招聘,經內部晋升的紅褲子出身者並不常見,鄭欽貴自嘲是眾經理中學歷最低的一個。鄭欽貴慶幸即使淘大多次轉手,他仍獲每個新主顧厚待,對淘大的歸屬感延續至今。恆隆集團入主淘大前夕,鄭欽貴是員工福利會副主席,當時森那美集團出售股權予恆隆,沒有知會鄭、黃兩大家族,大部分員工不同意恆隆入主,鄭欽貴代表員工福利會與恆隆董事談判,傳達員工立場。恆隆最終接管淘大,鄭欽貴有感得罪新僱主,以為難免遭開除,未料恆隆董事不計前嫌,繼續重用鄭欽貴,鄭欽貴在1982年和1984年接連升職。鄭欽貴多年來克守本分,並無躲懶。鄭欽貴多次修讀淘大安排的培訓課程,學會不少管理和處世的知識;又參觀不同廠房累積經驗,有時到淘大的內地廠房,有時參觀其他公司的廠房。
   添加選中藏品到我的收藏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