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訪問

口述歷史

  • 檢視
  • 創業首8年工廠的「泡沬式」發展、1978年接品牌客戶訂單轉虧為盈
    捷成PVC軟膠製品廠以3,000元資金創辦,開廠初期,廠房僅足300呎,月租300元,以分期付款購買機器。陳華昌長期留守機房,坦言創業之初甚為無知,不懂如何接單、買料、開料、計算成本,諸事向老行尊請教,並請舊東家分發加工訂單。陳華昌早年向田氏化工的姚經理買原料,坦言自己資金不足,要求田氏容許60天賒數貨期,姚經理欣賞陳華昌坦率,決意破例相助。捷成從1969年開廠至1977/78年,由只有1名工人擴充至70至80名工人,因勞動成本低廉,生意興隆,每晚開廠至凌晨2時,先後生產文具和女裝銀包。開業8年後,陳華昌審查帳目,驚覺歷年虧本高達50萬元,母親和模具師傅曾多番規勸早日結業。
    陳華昌歸納開首8年失敗原因如下:一、製品產值太低;二、同業競爭劇烈;三、計帳方式落伍,忽略水電等運作費用;四、洋行居中壓榨;五、客戶拖欠貨款。 開業初年,捷成依賴洋行接外國訂單,陳華昌平日到尖沙咀和中環洋行扣門,因議價能力不足,慣遭洋行壓低貨價。1978年,陳華昌經過檢討,改變策略,放棄生產女裝銀包,並接洽專做品牌客戶的洋行,轉而為史諾比、迪士尼、星球大戰、Hello Kitty等卡通品牌生產文具,同時加強品質和貨期保證。捷成開始轉虧為盈,品牌生意維繫到今天,並擴充至袋類製品。陳華昌認為,名牌產品貨價較高,利潤合理,訂貨量大,訂單穩定。捷成生意逐漸上軌道後,向銀行借貸手續日漸簡便,得以擴充廠房和設備。陳華昌感慨營商猶如逆水行舟,他在1970年代初低勞動成本時虧本,反而待1970年代末工資上漲時方賺錢。陳華昌坦言,與洋行談判困難,考慮到廠房和工人規模有限,只能以誠意和低價打動對方。
  • 逐步建立創業的基礎: 生產、接單、管理和財務等知識
    高週波電壓機由英國工程師發明,初以電訊用途為主,及後可應用於塑膠片的焊接。焊接時先以銅模將PVC軟膠薄膜剪裁,置入高週波機之內,利用高頻振動將薄膜融合,可生產筆袋、銀包和文件套等製品。時至今天,高週波機結構變化不大,只是操作更簡易。陳華昌12歲入行時擔任啤工,在多間PVC製品廠學師長達5年,學習模具調校、機器維修和操作,但沒有涉足裁床、包裝和買料。當年細廠學徒分科學習啤工和裁床,兩者兼習包裝。陳華昌18歲任職某廠副主管,該廠兼設高週波機和衣車兩部門,副主管是正手的助理,負責指導工人、調模、調機、計算落貨期、訂單排期,但不必管理接單和採購事務。廠主視接單和成本計算為商業秘密,一般不向下屬傳授心得。陳華昌創業時經驗不全面,向多位舊東家求教接單和打價,舊東家欣賞他的拚搏,樂於指導,並向他分發加工訂單,捷成遂以加工生產起家。陳華昌感慨自己文化水平低,讀至小二畢業,隨後只讀過數個月夜校。
  • 創業初期的廠房、工人和產品
    捷成PVC軟膠製品廠首間廠房位於大角咀的民居,3個月後因廠地不敷應用,搬至紅磡黃埔街,月租350元,廠址位於一梯兩伙的舊樓,毗鄰民居。高週波機運作時噪音擾民,甚至干擾飛機飛行安全,捷成曾遭電燈公司斷電。陳華昌相信,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約七成工廠為住家式山寨廠,裝置高週波機的工廠集中在大角咀和西環。1974年,陳華昌擴充廠房,以便提高產量,容納更多機器,將捷成搬到新蒲崗七寶街的正規廠房,與一間織嘜廠合租2,400呎的廠址,兩年後搬入隔鄰單位,廠房面積增至3,000呎,及後擴充至8,000呎,逐步提升產量。1982/83年再搬至五芳街,廠地12,000呎。捷成創業時只有陳華昌兄弟兩人,廠房只有「一張枱、兩張凳、一部機」,弟弟負責裁床和啤機,由陳華昌傳授技術。當年設有閘機裁切原料。廠房搬到黃埔街時增聘4至5名工人。
    早期捷成主要聘用年輕女工,手腳並用操作啤機,工作容易上手,應徵者不必經驗,日薪4元,10小時工作。弟弟習得基本技術後,進而兼管廠內雜務。1976年,捷成搬到3,000呎廠房時開始分部,計有裁床、包裝、啤機、下欄(又稱「雜工」,處理產品部件)等部門,及後增闢印花部。文具生產涉及5至6個工序,銀包生產約30個工序,生產過程損耗大,捷成生產銀包時虧蝕嚴重。1978年起捷成以代工生產模式經營,由客戶交來產品樣則,然後據樣則製作貨辦,待客戶滿意並落單,即可投產。非代工生產訂單的產品則俗稱「行貨」。捷成轉營代工生產業務後,加強內部管理、貨期準繩和品質控制,洋行有時派人巡視廠房,皆滿意捷成表現。
  • 創業初年的工人聘用和管理、1980年代工人流動性大聘用困難
    捷成PVC軟膠製品廠創業時女工日做10小時,陳華昌和家人日做15小時,星期日如常上班。捷成在1970年代中期搬到七寶街時,勞工法例規限女工和童工的工時,超時工作要申請。當年陳華昌的哥哥和妹妹相繼加入捷成,工廠採用家庭式經營,妹妹主管包裝,弟弟主管裁床,哥哥主管接單,母親間中來廠幫工,陳華昌總攬全廠事務。陳華昌家人定時支薪,但工資並不正規。廠房擴展至3,000呎時,捷成全廠有50至60人,分為機房、裁床、包裝等專責部門。捷成1983年搬入五芳街12,000呎廠房時,人員增至150至160人。陳華昌認為,細廠鮮有人事管理概念,管理層和工人直接溝通,現在才設有人力資源部。捷成早期由部門主管聘請屬下的工人,陳華昌和主管共同訂定薪酬。他坦言捷成擴展至12,000呎時,依舊以山寨廠方式運作,沒有考核和培訓員工的制度。陳華昌認為,山寨廠的優點是溝通方便,管理層可了解員工感受,即時糾正管理問題。
    1980年代初,電子、假髮、玩具、牛仔褲等行業與塑膠廠競爭工人,捷成工人流動大,任期達3至4年者已屬長久,陳華昌不能熟記全部員工名字。捷成為留住工人,改善廠房環境,安裝空調。陳華昌認為,PVC塑膠廠安全問題不大,捷成在新蒲崗投產時,已按勞工處規範為工人配備護罩,廠內無嚴重工業意外。捷成在新蒲崗時難聘年輕女工,女工一般到電子廠和玩具廠工作,捷成聘用老婦為包裝工,陳華昌讚賞老人勤快。捷成主要聘用少女當啤工,後期吸納男工出任。1980年至1995年,香港工業最為興旺,各行業爭聘工人;1995年,工廠北移,本地工業開始走下坡。捷成在1985年北移內地設廠,吸收廉價勞工,提升競爭力。
  • 生產線轉移的步伐: 從香港、澳門、深圳到東莞、代工生產業務轉型專攻日本客戶
    1980年代初,本地經營成本上漲,捷成PVC軟膠製品廠漸將生產線外遷。約在1983年,捷成於澳門租廠房設廠,未幾因運費過高而結束。1985年,捷成在深圳羅湖水庫一帶設廠,廠址鄰近中港邊境,交通便利,捷成向當地鄉村租用廠房,每平方米4元租金,每3年續訂租約。深圳廠房屬外資企業,以來料加工模式運作,捷成先從香港輸送原料,交由深圳廠房加工,製成品運回香港出口。陳華昌回顧早年港廠北移,一般與當地居民合作經營,但對方欠缺管理知識,致品質和貨期沒有保證;其後港廠採用來料加工辦法,鄉鎮只收廠租和管理費。1985年捷成北上設廠時,當地工人日薪只有4元,10倍低於香港工人,惟捷成未能善用此優勢而獲利,至搬離深圳前盈利始終有限,陳華昌慨歎運氣不佳。
    1985年,捷成的代工生產業務轉型,重點從歐美客戶轉至日本客戶(例如「無印良品」),由專做日本客戶的洋行接單。當年捷成規模和產量有限,不能直接與日本客戶接洽,仍需經洋行做中介。捷成因有多年代工生產業務的經驗,足以符合日本客戶對品質和貨期的要求。捷成在深圳設廠後因生產成本下降,貨價亦隨之下調,外國客戶同意捷成將生產線北移。捷成在羅湖水庫設廠9年,廠房面積擴充至3萬呎;1996年因廠租升幅過劇,改在東莞買廠房投產,生產工場佔地12萬呎。深圳廠房高峰期聘用500至600名工人,東莞廠房高峰期有3,200人。1985年,捷成北移設廠後,陳華昌對內地生產有信心,結束香港廠房生產,即年遣散生產工人,只保留接單、採購、會計、船務等部門,把廠房轉型為貨倉和轉貨站。現在港商大多將採購、會計等部門北移,陳華昌為顧及下屬就業問題,仍將相關部門保留在香港。陳華昌回顧港廠北移進程,指出早年因為內地承包者管理不善,不少開荒者虧損和倒閉,及後港商直接管理才漸上軌道。
  • 北移後仍保留山寨式的人事管理、代工生產模式的演變
    捷成PVC軟膠製品廠北移後,工人、廠地和營業額倍增。內地工資遠低於香港,捷成容易聘請工人,但要為工人提供食宿。陳華昌自言捷成北移後仍以「大山寨」形式運作。陳華昌認為,多數港商在內地設廠,即使擁有多達萬名工人,但管理仍不脫山寨模式:廠主「一言堂」管理全廠,職員沒有接受相關專業培訓,例如管理和採購等,人員崗位嚴重錯配,企業運作欠缺系統,因此舊式工廠問題叢生,相繼倒閉。陳華昌舉例說,不少農民工因勤力獲提拔為管工,沒有接受管理訓練。陳華昌謂,現在工人流動大,權壓式管理已過時,企業必須建立管理系統,搞好勞資關係。
    陳華昌回顧捷成投入代工生產後的業績:1978年至1985年每年獲利微薄;北移後未能把握黃金時機,只有蠅頭小利。陳華昌認為原因有二:一、產品產值低;二、歐美國家環保觀念日益普及,抗拒毒性較強、難於分解的PVC物料,部分歐洲國家禁止進口PVC產品,減低對捷成產品的需求。1989年,捷成開始生產袋類製品,並以此為主要業務,逐步取代高週波機製品。袋類產品產值大、需求高,物料以布和尼龍為主,車袋所需技術和機器與PVC產品不同。捷成亦要由新貿易公司覓單。捷成在東莞設廠後,採取綜合發展,設置絲印、繡花、注塑、啤壓、噴油、鈎扣、拉鍊等部門,以一條龍方式生產,有助確保品質和貨期,滿足日本客戶要求。一條龍生產缺點是成本高,在PVC製品業並不流行,捷成排除萬難步向一條龍,因此受不少日本品牌公司青睞,紛紛送上訂單。現今捷成的客戶,日本客戶佔八成,英美客戶兩成。陳華昌認為,捷成在行內屬中等規模,最大規模者員工可達萬名,一般袋廠聘用300至500人。
  • 近年捷成轉型社會企業(一)、深圳平湖開設分廠聘用700人
    1970年代初,捷成採用家庭式經營,陳華昌哥哥及弟妹各司其職,三人在捷成支薪。1978年,捷成開始獲利,改組為股份公司,家族成員獲配股份。1980年代中期生產北移後,陳華昌三兄妹日間北上、晚上返港繼續主持內地廠房職務,同時派香港管理人員北上駐廠。2004年,陳華昌說服家人放棄股份,在捷成最燦爛階段退休,安享晚年人生;捷成改組為非牟利的社會企業,利潤貢獻於慈善事業,支援「堅毅忍者.障殘人士國際互助協會」,陳華昌則繼續看管捷成,以義工身分回饋社會。捷成轉型後運作模式無變,陳華昌角色不變,依舊注重效率和利潤,確保慈善工作順利。近年東莞廠房日趨飽和,捷成在深圳平湖開分廠,聘用700名車袋工人,分擔東莞的訂單。陳華昌認為,地方政府希望港商留守當地,因各行業不同檔次的企業聚集設廠,低檔工廠撤離將破壞生產供應鏈的完整。陳華昌強調,港商必須提升管理水平,改善工作環境和待遇,例如:捷成在1995年於東莞設廠,首要條件是配套和福利。
   添加選中藏品到我的收藏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