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訪問

口述歷史

  • 檢視
  • 第二代在的革新: 產品開發和管理文化
    孫啟烈從產品開發和管理文化兩方面,分析建業第一代和第二代經營者的差異。
    一、產品開發:孫建超靠個人觸覺和判斷推出新產品,早期市場大、競爭少,新產品易於獲利。孫建超平日經常逛百貨公司、零售店和商場,觀察市面的產品款式,然後依樣加以改良。1970年,孫建超參考兩款燒烤架,分別結合通風和擋灰的優點,推出配備兩層墊盤的燒烤架,產品推出後反應理想,流行至今。第二代接任後,市場形勢與1950年代至1960年代有異,孫啟烈強調市場調查和數據分析,要充分掌握消費者的需求,才起造新貨的工模和樣辦。近年建業推出配有冰柱的冷飲杯,解決檸檬類飲品回溫或加冰的缺點,產品推出市場後大受歡迎。1984年後,孫建超淡出建業的營運,但仍不斷思考新產品,間中巡視廠房,提供意見。
    二、管理文化:孫建超採用家長式管理,以個人判斷做決策,下屬大多敬畏他的權威;孫啟烈接班後下放權力,吸納資深員工參與決策,下屬對他敬而不懼。孫啟烈剛返港接班時,大部分時間駐在車間,督促員工積極工作,現在已減少參與日常營運,讓第三代逐步投入。孫啟烈形容自己集技術和管理角色於一身,相對第一代而言,他投入更多精神在企業的發展策略方面。
  • 「建樂士」品牌的創造和推廣
    1980年,孫啟烈創造「Kinox建樂士」品牌。「Kinox」命名的由來:「K」代表公司英文名字「Kin Hip」,「inox」是法語「不銹鋼」一詞「inoxydable」的縮寫,「Kinox」一詞較「Kin Hip」易於發音,另按粵語拼音改中文名「建樂士」。1980年,該品牌在香港和北京註冊、英國同時認可。過去建業在產品表面印上商標「LH」,但「LH」無法發音,難以推廣,產品不為市場熟知。客戶普遍歡迎Kinox品牌面世,建業向消費者推銷時省卻不少唇舌,便於打入連鎖店市場。「Kinox」商標印在產品工模上,建業有時為迎合客戶要求,在包裝盒印上客戶公司商標,例如美國的經銷商Vollrath;如果客戶提出在產品工模印上客戶的商標,建業視乎訂單數量而決定。現在建業只在內地直接零售,在南洋和歐美市場則交由當地代理商推銷。孫啟烈以蘋果智能手機(Apple i-Phone 4)的供應鏈為例,說明零售帶來的巨額利潤,不過,他坦言,零售業務不易推展,要因應潮流變化推出新貨品,這將影響建業的持續發展能力。
  • 從砵蘭街、豉油街、宋皇臺到觀塘的廠房擴張
    建業五金機器廠於1949年在旺角砵蘭街成立。1949年至1953年間,建業的運作類似工程公司,一方面替銻煲廠製造煲耳的工模,另方面替人更換機器零件,提供度身訂造的原型產品。孫建超在1949年住浙江街,及後將住宅及廠房搬往豉油街。1953年孫啟烈出生時,建業兼營製造業,生產小杯、圓梳和髮夾等簡單塑膠品。1957年,建業擴充規模,廠房搬往宋皇臺空地 (現址舊啟德機場機電工程署),孫家則遷往聯合道。孫建超在空地搭建鐵皮廠房,佔地近2萬呎。建業單廠孤懸於宋皇臺側空地,附近沒有其他同業。廠內設有車床、鑼床、刨床、馬榴機(人力鎖模)等設備,聘用200至300名本地工人。男女比例相若,男工負責製模、機修、電鍍等重活,女工負責裝配單車喇叭等產品。廠內聘有工模學徒,工模學徒學習雕刻製模和機修。建業以自家模具投產,在塑膠成品鍍上金屬飾紋;又接銻煲廠加工訂單,替痰罐等製品電鍍上色。
    1950年代末,建業已能出產雙層保温杯,保溫杯內外層集實用與美觀於一身。1960年,建業搬往觀塘。當時政府擴建啟德機場,宋皇臺廠房被迫拆遷,孫建超用賠償金買入成業街30號地段,建成高樓底、金字頂鐵皮廠房,並在旁建2層高石屎樓,樓下是寫字樓和樣辦房,樓上為學徒宿舍和貨倉。1960年,政府仍未在觀塘發展7層工業大廈,建業附近一帶多為矮房。建業搬往新址後,孫家購入汽車,以便來往聯合道和廠房。孫建超夫妻大部分時間駐廠,將家中子女交由親友照顧,每逢週三及週日一家團聚。1960年代,新填地街和上海街聚集不少五金舖,售賣不銹鋼片等金屬原料。
  • 1950年代至1990年代五金和塑膠產品的演變
    建業五金塑膠廠創辦人孫建超1948年從上海來港,初在工廠任職機械技師;1949年在旺角山東街創辦建業五金機器廠,替人維修機器,同時出產煲柄、煲的和煲嘴等五金工模,供應搪瓷廠和銻煲廠生產之用。1953年,建業開始生產祭神小紅杯、螺絲批、單車喇叭、光管燈腳等用具,產品混合五金和塑膠成分。建業在1950年代曾搬廠至豉油街和宋皇臺,於1960年搬入觀塘成業街,生產塑膠水杯和水壺。1964年,孫建超在觀塘鴻圖道買地建廠,開始生產金屬器皿。
    1967年,建業推出不銹鋼餐廚具,例如刀叉、托盤、牛油碟、多士架、鹽盅和胡椒盅;1979年,建業的不銹鋼炊具面世,建業不斷改良生產技術、產品種類和外觀設計,在煲身加入傳熱層,引進砂鏡面混合拋光工藝,設計啞呤狀煲身。1996年,建業推出電水煲、咖啡壺等電器,引入流線型設計和伸縮手柄功能。1950年代,香港金屬製品計有剪刀、螺絲批和漱口盅等,廠家生產時多借鏡外國產品設計。五金產品隨着市場潮流演化,每3至5年即有新批產品推出。孫建超富有市場觸覺,每每能洞悉先機,配合潮流推出新產品,同時注重品質和技術改良,確保建業持續發展,建業數十年來鮮有品質和生產失誤。

  •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產品、廠房和市場的發展
    1953年建業五金塑膠廠開始從事製造業,最早出產的是塑膠拜神茶杯。當年拜神杯一般用金屬製造,杯身重而產量低;孫建超迎合市場需要,自行製作啤機和工模,以塑料大量生產輕身的拜神杯,深受市場歡迎。當年他在深水埗和中環的原料行購買塑料,每次約10磅的少量入貨。及後孫建超改良拜神杯,在杯身刻上「福祿壽」三字,他憶述當年有內地退伍軍人來港後失業,輾轉到建業打工,負責在拜神杯上刻字。建業首款產品推出後,孫建超接連開發更複雜的產品,平日他觀摩外國貨辦,對其設計加以改良,然後自行起模投產。孫建超曾改良每只價值5美金的美國圓梳,在圓梳上鍍鋁後,以每只5毫低價售出。1960年代初孫建超隨商會出國考察,甚欣賞德國的不銹鋼產品,回港後自行研發相關模具,經不斷嘗試後,起初推出四方碟,這是建業首款不銹鋼產品。建業初年沒有設計或工程部,由孫建超一手發明產品,過程歷盡艱辛,每天工時漫長。孫建超長年堅持自家品牌產品,不願替人代工生產,產品一律要打上建業的商標。
    在豉油街56號設廠時,建業開始生產塑膠產品。1957年由於廠地不足,建業搬到宋皇臺設廠,租用2至3萬呎官地,廠房用工字鐵搭建,水泥牆身,足以抵禦風雨。當時只有建業在宋皇臺設廠,配套簡陋,孫家要自行擔水和駁電。1960年代建業不斷擴張,先後搬入觀塘成業街和鴻圖道設廠。鴻圖道廠房樓高7層,現已建改成20層大廈,為公司帶來豐厚收入。早年孫氏夫妻以微薄資金創業,只以1000至2000元開設砵蘭街廠,公司規模細小,難以向銀行借貸;利潤大多投放在廠房的擴張,鮮用於個人享受。1950年代建業的員工較少,孫氏夫妻合力經營,孫建超負責廠內起模、設計和生產,孫夫人管理帳目和出外接單,另要照顧兒女和準備伙食。直至1953年建業才招收第一名學徒,1955年聘請才第一位文書先生。
    建業生產拜神杯時,產品主要賣給豉油街一帶的小販和街舖,當年拜神杯利潤豐厚,不少小販上門取貨,但彼等大多要求賒帳,待產品售出後才還款,孫夫人感慨收錢不易。豉油街附近有年宵市場,建業的拜神杯曾在年宵攤位寄賣,由孫夫人收錢過年。及後蔡章閣的百貨公司亦買入拜神杯,當年要僱用黃包車送貨。1950年代中建業僱用懂英文的文員,寫信往外國推銷;同時連同孫夫人往洋行派辦和接單,是為產品出口外國之始。建業曾接洽荷李活道的「嚤囉行」,又曾與南北行的「辦莊」交易。1950年代至1960年代建業直接將產品賣給洋行,再由洋行自行出口,建業不知其產品的去向;當年洋行慣常拖欠貨款,孫夫人感慨上門收數困難,往往無功而還。早期建業依賴洋行接單,有時洋行致電通知客戶現身,孫夫人立即隨傳隨到,惟恐失去交易機會。
  • 銷售模式的演進: 洋行接單、經貿交流團和代工生產、1960年代初推出不銹鋼產品
    1953年起,建業五金塑膠廠開始生產業務。第一種產品是華人祭神用的小茶杯,建業以塑料製成紅色杯,較市面流通的白瓷杯美觀、耐用,為建業帶來第一桶金。隨後產品有圓梳、保温杯、帶電筒功能螺絲批、保温瓶等,主要外銷南洋各國。1953年至1964年間,建業產品未能直接出口,要經專營南洋客戶的洋行(俗稱「莊口」)接單。莊口與其客戶大多有親戚關係,甚至向後者放貸,廠商難以打入這種銷售模式,且不清楚莊口向客戶轉售產品的貨價。
    1960年代初,不銹鋼是新開發的金屬,主要在醫院應用,孫建超投入不銹鋼餐具的研發,陸續推出2至3格碟(托盤)、鹽盅及胡椒盅、雪糕罐等製品。不銹鋼與銅和鋁相比,質地較堅硬,啤壓和成型的工藝較為複雜,啤製一個不銹鋼杯或要用上2套模具。建業是香港不銹鋼製造業的先驅,另外莊氏餐具和日昇實業是較大規模的生產商,負責人分別是莊重文和余達澄。建業和莊氏分別主攻餐具和刀叉;日昇專攻產量大的主流產品,建業集中貴價的精緻貨種。孫建超在洋行派發不銹鋼貨辦推銷,將產品向Viners等著名英國餐具品牌公司出口,在1964年開始直接出口。
    1967年,孫建超參加香港貿易發展局的經貿交流團,出訪瑞典、丹麥、荷蘭等國,在下塌酒店房間展示建業貨辦,直接向當地客戶推銷,並購入歐州各國貨辦,例如法國的托盤和丹麥的炊具。孫建超返港後借鑑歐陸產品,推出不銹鋼調酒器,其後推出日益複雜的產品,包括西式火鍋爐套具和攪拌碗匙,這些產品成為建業1970年代的龍頭產品。建業採用原始設計製品的生產模式,由建業設計產品,再向客戶推銷。1970年代初,建業曾參與代工生產(接受德國公司Wurttembergische Metallwaren Fabrik, WMF)訂單,出產數萬個倒鐵板醬汁所用的船形肉汁盤。但建業只維持短期的代工生產業務,原因如下:一、驗收成品標準不一,品檢是否順利視乎驗貨員與廠家關係;二、客戶對產品挑剔,孫建超性好自主,不適宜代工生產形式;三、代工生產訂單利潤低。1996年,建業與從事電子業的朋友合作,以代工設計形式為飛利浦生產旋轉電水壺,及後因競爭大而收縮這業務。
  • 香港工展會的參與
    從1957/58年起建業五金塑膠廠參與過四屆香港工展會,請專人設計在會場的攤位,擺放公司各種產品,主要有塑膠器皿、單車喇叭等。建業產品以出口為主,當年不少本地洋行參觀工展,搜羅合適產品外銷,孫建超夫妻希望藉參展提高公司知名度,吸引洋行注意。柏立基和葛量洪亦曾參觀建業的攤位。建業的雙層塑膠杯多次獲大會頒發包裝設計獎。建業以工展會為生意平台,產品本銷不是主要目的,後期公司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例如向外國客戶寄產品目錄,因此不再參加工展會;孫建超認為後期工展會以食物為招徠,風格不適合建業。
  • 內地設廠模式演變: 從補償貿易到來料加工
    孫啟烈指出,內地改革開放初年,港商北上設廠的主流模式是「三來一補」,即來料加工、來樣製造、來件裝配和補償貿易。補償貿易是最早經營模式,來料加工模式隨後推出,兩者並不完全相同。
    1979年,孫啟烈接受華潤集團旗下的引進辦公室邀請,前往南海、番禺、順德一帶考察,為建業五金塑膠廠尋找廠房地址,最終選定在南海設廠,以補償貿易形式經營。建業向內地單位提供原料、設備和技術指導,內地單位則提供廠房和工人。孫啟烈形容,內地工廠設備落後,仍使用1950年代在香港已廢棄的「馬榴機」,因此建業必須提供較先進的注塑、沖壓、電鍍設備等。產品在南海完成加工後,運回香港包裝和出口。北移初期內地物流不專業,貨車司機以家禽車運送工業產品。建業每月向南海單位支付加工費,另外設備由建業作價提供,南海單位擁有設備的主權。南海單位派幹部出任建業的法人代表,該人名義是受薪廠長,但實際只負責與海關、消防等政府部門交涉;建業另派技術指導駐廠,掌握管理廠房的實權。如遇消防或工業意外,法人代表負有刑責。孫啟烈認為,法人代表可減輕港商在內地投資的風險,建業在1992年才成為法人代表。
    後來部分不良港商抬高設備價格(俗稱「鑽空子」),剝奪內地單位的加工費收入,內地當局改革補償貿易的弊病,推出來料加工等「三來」模式。港商保持設備主權,並以不作價形式把設備借給合作單位用,對外經濟貿易辦公室(外經辦)則審核加工費。建業由此改用「三來」模式經營,當年將已廠房搬至東莞石龍。後來內地推廣中外合資經營法,石龍單位要求與建業合資。孫啟烈認為,合資經營對鄉鎮單位帶來不少好處,諸如免稅車、外匯收入等方面。但建業不希望失去管理權,於1988年將廠房搬到深圳平湖,該地單位不提出合資要求。
  • 內地投資的轉捩點: 1989年六四事件、1992年結束香港生產線
    1989年爆發六四事件,成為建業在內地設廠的轉捩點。當年不少港商撤離內地,孫啟烈與家人評估形勢後,維持在內地投資。孫啟烈認為,改革開放是內地大勢,老百姓謀求改善生活,內地官民歡迎外資設廠。孫家已在內地和香港建立事業,家庭和事業遷外地的成本高,到東南地區設廠將面對文化差異和政局動盪等問題。同時平湖政府極力挽留外商,港商設廠為鄉鎮帶來可觀的加工費外匯,這收入不必上繳中央。1989年,建業規模不斷擴大,計劃在平湖買地擴充,正值當地政府提供每平方米港幣100元的優惠地價,又獲得滙豐銀行貸款,於是在年底為平湖新廠房工程動工。新廠工程規模宏大,合稱「三通一平」[編註:即水通、電通、路通、場地平整],涉及移山,新廠的廠房、辦公室和工人宿舍分期興建。
    1992年,新廠正式落成,香港生產線結束,大部分本地工人依法遣散,不少資深員工亦趁勢退休,留下來的員工有10名,調上平湖擔任技術指導,現今只剩下2人。1979年至1992年是建業的北移過渡期,內地與香港皆有生產線和機模部,勞工密集的工序最先北移,自動化工序則留港,產品的最後組裝和產來地源問題由香港部門處理。建業並非勞工密集的工廠,高峰期香港廠房只有300多名工人,北移後所有廠房的工人增至約1,000人,現在內地廠房已將大部分生產外判。孫啟烈認為內地與香港的行政制度有異,內地黨政單位分流,加上鄉鎮至中央架構繁複,港商不易適應。
   添加選中藏品到我的收藏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