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項目
中華製漆自廠房搬遷至內地後,銷量增加約10倍。在廠房仍未搬移至內地前,中華製漆漆油在香港的銷量佔總銷量99%,但現在香港的銷量只佔總銷量的10%。以前,中華製漆建築漆油的客戶,主要在香港做建築材料的上油工序,可是現在客人選擇在深圳等地做建築材料上油工序,這是因為他們在內地下訂單購買建築材料,也自然在深圳等地完成建築材料的上油工序,並把上色後的建築材料運回香港。現在客人會在內地向中華製漆購買漆油。林定波形容,以前的中華製漆像精品店,產品量少,度身訂造,純利高;而現在中華製漆需要配合內地市場,大量生產以減低成本,提高競爭力,市場策略因而改變。林定波提到大量生產的好處,包括購買原料得到折扣。中華製漆現在要考慮減低運輸成本,因為以往在香港生產,運輸成本和運貨距離有限,但在內地設廠後,運輸距離和運輸成本相對增加。中國各地氣候不一,例如北方冬天會結冰,南方氣候比較潮濕,中華製漆產品需要按不同地區氣候重新設計。
中華製漆由林堃和林安創辦,林堃負責技術和原料採購,林安則負責管理生產。林定波加入後,最初從事行政、策劃和市場推廣的工作,後來因具有環保生產的經驗和知識,轉而負責研究和發展環保漆油。現在,林定波較有興趣研發新產品。林定波表示中華製漆從房屋署得到啟發,最近研究具防熱、保溫功能的漆油。 林定波雖然有興趣研發產品,但甚少到化學實驗室工作,反而會花時間與化學師商討和合作。林定波在產品研發成功後,會與銷售人員研究推銷策略。 林定波最初入中華製漆,較多時間投入生產和行政工作。林定波在1982年因中華製漆的銷售大跌,轉而管理市場銷售,現在則投放更多時間研究漆油。林定波表示,工作調配主要為配合中華製漆的發展需要,而廠房搬遷至內地是因應客戶的要求。中華製漆在決定把廠房搬移至內地前,曾考慮到菲律賓、台灣、泰國等地設廠,希望在當地加工再運返香港銷售,不過因為這樣做運輸成本過高,而當時內地開放外資設廠,故最終決定在內地設廠。 林定波認為中華製漆是小家族生意。林定波以他在美國的工作情況,與他剛加入中華製漆時的工作環境相比較,認為在美國的生活較好,例如:香港廠房需要6天工作,工作時間較長。林定波剛回到香港時,中華製漆只有林堃、林安、林定波堂兄和林定波,共4位家族成員,雖然也有其他台山同鄉出任股東,但他們大多長居於外國。 最初,林堃和林安成立中華製漆主要依靠台山的親戚,林定波認為這是因為親人可信任、較容易溝通、責任心較強、工作較快,而中華製漆發展後,便需要釐清權責關係。當時台山鄉下缺乏就業機會,所以很多台山人選擇到美國工作。1970年代,中華製漆內台山員工已較少,林定波將中華製漆為工資、管理釐定制度,並劃分清楚職員的職能。以往,生產程序沒有明確的配方,只能依靠師傅的知識,但自林定波管理後,生產要依足程序和配方,這樣才能計算生產成本,也可保證品質。 林定波在香港工作前,已累積一些工作經驗,家人希望他先到新加坡當品牌經理。林定波最初加入中華製漆時,任職生產部經理,頭銜為董事。家族成員於中華製漆均任職董事。 1932年中華製漆以家族方式營運,林定波認為自1960年代中華製漆搬廠房至觀塘後,家族企業特色逐漸變得制度化。最初,林定波的堂兄與他一樣也不太願意加入家族的漆廠。林定波認為不一定是讀化學的人繼承公司,反而讀經濟的人更適合營運企業。林定波的堂兄在中華製漆工作至1986年才離開,林安約於1980年代退休,當時已80多歲。林定波認為1960年代中華製漆的營運模式已不像家族企業,中華製漆曾聘用營業經理、化學師管理業務,直至後來覺得這樣的管理方式不理想才請林定波回香港接手親自打理。
中華製漆針對不同用家的需要推出不同的品牌產品:菊花牌讓D. I. Y. 用家使用,長頸鹿牌給師傅用。中華製漆生產玩具漆時,最初以長頸鹿牌包裝,但後來為玩具漆發展獨立的品牌(即玩具牌),標示安全和無毒的形象。中華製漆在香港現在仍將不同的漆油以菊花牌、長頸鹿牌和玩具牌宣傳,但在中國會因應不同地方而推出不同的品牌。 中華製漆自1932年成立開始,便以菊花牌作為產品的商標,最初以真菊花為商標,在林定波加入中華製漆後,因應潮流的轉變而把菊花牌改成現在的商標。菊花牌的英文名稱最初是Chrysanthemum,現在已經改成Flower Brand,而產品質素也有所改善。 中華製漆早期的乳膠漆因生產技術不成熟,以致品質不理想。中華製漆後來與威廉公司開展技術合作後,懂得在攪拌過程中加入適當添加劑,改善漆油產品的質素。
中華製漆的漆油經五金店等代理和經銷商推銷。公共屋邨附近的五金店舖面積有限,中華製漆認為若要吸引這些店舖擺賣中華製漆的產品,便要利用電視廣告等宣傳渠道,將產品推銷至公眾層面。 林定波提到香港購買漆油的客戶分為D. I. Y.(自行裝修)用家和判頭、師傅等專業用家,中華製漆產品的優勢在於能針對不同用家的需要推出不同的品牌,菊花牌漆油的推銷對象是D. I. Y.用家,皇牌產品為銀油、細罐漆油;長頸鹿牌的推銷對象是判頭、師傅等專業用家,皇牌產品為手掃漆。 漆油代理(銷售代理)會向拆家(經銷商)購買產品,中華製漆利用宣傳使產品流行,以吸引拆家向中華製漆要貨。 中華製漆生產的工業漆需配合客戶的要求,客戶會直接向中華製漆下訂單。工廠的漆油訂單很大,中華製漆有時要派遣技術人員長駐客戶的工廠提供服務。
中華製漆在新疆、西藏有設廠,產品在當地銷售理想,但在東北部和其他西北部地區銷售則比較差。中華製漆需要派遣推銷員到不同地區開發新市場。中華製漆在內地較多銷售建築漆,建築漆的客戶包括承建商、廠商和辦公室用戶。中華製漆在廣東省較多銷售工業漆,客戶包括從事鑽油台生產和汽車生產的企業。 中華製漆設有實驗室研發產品,現在實驗室的化學師主要來自內地,部分內地的化學師已工作逾10年,首席化學師則是香港人。所有化學師都需要持大學學位,並曾接受化學訓練。中華製漆會聘請內地畢業生,然後再為他們安排訓練。 中國的漆油市場龐大,中華製漆的漆油只佔全國市場不到1%。中華製漆仍在香港設廠房生產時,中華製漆的漆油最少佔香港市場的20%。香港漆油業的發展像其他工業,如食品業,現在會於內地設廠,大量生產,以供應內地和香港市場。
中華製漆利用不同方法,包括電視廣告、大廈廣告、工展會等,以保持品牌形象。中華製漆現在參與工展會目的在於推廣產品,不是售賣貨品。2009年,中華製漆在工展會開始嘗試推銷漆油,並提供送貨服務,市民也可以選擇在中華製漆特定的銷售點提取貨品。 林定波小時候到過1974年以前的舊式工展會,感覺當時工展會氣氛熱鬧,自己像置身嘉年華會一樣。工展會場內的攤位設計特別,希望吸引市民參觀。中華製漆以前的攤位設有機械掃漆示範,吸引市民的目光。中華製漆以前參與工展會目的在於推廣產品,只設攤位介紹產品,沒有銷售。
中華製漆以前在香港聘請生產部工人沒有特別的要求。1970年代,中華製漆聘用內地來港移民,他們的教育水平比較好,現已成為中華製漆的骨幹。 中華製漆位於雅蘭街廠房時,男工來自低下階層,但在實驗室工作的員工學歷要求最少要中學畢業,而化學師學歷要求最少要有大專水平,獲聘後需要經過中華製漆的訓練學習漆油知識。1970年代,中華製漆曾聘用香港大學、澳洲的大學畢業生擔任化學師,他們入職後接受訓練掌握漆油知識。 以前女工負責包裝、執貨、入油的工作,部分男工接受訓練後要根據配方生產,部分男工需要跟隨師傅學習操作機器和配色。漆油生產工序主要分為攪拌、研磨、稀釋等,各步驟學徒都會跟隨師傅完成。漆油生產步驟以研磨、稀釋和工業漆配色工序最難,這些工序都需要學徒跟隨師傅完成。以前在香港廠房,漆油生產工序皆由男工完成,實驗室有女化學師;內地廠房沒有男女分工的情況。林定波估計香港舊工場少用女工,因為工場內的功夫需要大量勞力,較需要男工。 中華製漆在觀塘廠房時沒有為工人提供宿舍,也沒有飯堂和廠車。觀塘廠房當時有100多人,包括化學師、從事品質控制的技術工人和生產部的非技術工人,當中以非技術工人數目較多。鴉蘭街廠房則有提供宿舍、送餐等福利。
梁龍記表壳製造廠東主梁日龍,初中學歷,16歲到廣州的火車頭廠學師,從事機械、工程技術等工作。梁日龍20歲(1946年)從內地來港,到新記表殼廠做師傅。火車頭廠的機器以重型機器為主,其操作原理與車床、刨床等輕型機器相近。梁日龍在新記工作4年,後與人合資創辦國光表殼廠,1年後(約1950年)自行創業。
1950年至1953年,梁龍記表壳製造廠搬過小型廠房4次。第一間廠房在石硤尾木屋區;第二間廠房是廣東道與公眾四方街交界的舖位,鄰近油麻地警署;第三間廠房在土瓜灣天光道和靠背壟道附近,位於舊樓地舖,簡陋細小,不超過500呎,只有車床、鑽床等,還有20多名工人;第四間廠房在1955年搬至大角咀塘尾道66號舊樓,樓上住人,廠房佔用樓下2至3層,屬半廠房形式,有70至80名工人。
梁龍記表壳製造廠主要生產表殼。表殼約有12種配件(如膠蓋、巴的),完成一個表殼要經40個工序。首先要向五金廠訂購銅鑄模胚。昔日技術較差,訂回來的模胚有時較實際要求尺寸大四成,需要以鑼床切削再打磨方能用。切削銅料需要高温,手容易燙滿紅點。男工多接觸車床、鑼床等機器,負責切削和打磨;女工負責裝配和包裝。塘尾道廠有80多名工人,男工約55名,女工25名。